昨天,與兩個新病人的交談,讓我深思醫師在傳達醫療知識時,可能牽涉的層層細膩因素。醫病之間認知上的鴻溝,文化背景的影響遠超過語言的隔閡與障礙。
我在波士頓的工作不僅提供癌症的照顧,也經常看血液疾病。 癌症病人通常需要反覆回診,是終生的交情。血液疾病的診視,則可能是單次的會面,目標是在那30分鐘的時間內,把病人的疾病來龍去脈交待清楚,確定病人在離開診間時,明白看診原因與結論,並且是安心的。
一個英文交談能力無礙、懷孕4個月的年輕印度女性,由她的產科醫師轉介看血液科醫師,因為她在懷孕初期的產前檢查發現有中度缺鐵性貧血。這位看來健康、活力正常的年輕孕婦和她的先生以及他們3歲的女兒一起來看診。通常美國病人來到血液腫瘤科看診是心裡忐忑不安的,擔心自己有癌症。我總是對來看血液病的病人先聲明「你沒有癌症」,讓病人安心。這個年輕的印度家庭似乎完全不緊張的。
「妳知道為什麼妳的醫師要妳來看我嗎?」
「哦,因為她的抽血檢查有點不正常。」她的先生幫忙回答。
「是的。妳的抽血檢查報告顯示妳有貧血。」我說。
「拼音血…?」她面露不解;她的先生也好像從來沒聽過貧血一詞。
這對夫婦兩年前來到美國;基本上仍然是百分之8、90的印度人。我突然明白,即使他們的英文交談能力是他們自己的鄉土與西方世界之間的有效橋樑,醫學的認知卻是文化背景因素重於語言因素。
「紅血球太少叫做貧血…」我開始從頭解釋什麼是紅血球?貧血是什麼意思?也許印度文化裡對貧血有完全不同的解釋與看法,這樣的文化鴻溝,是無法在30分鐘之內跨越的。我問她是不是吃素?問她上一次生產有沒有失血過多?平常經血量大不大?問了很多問題之後,她的貧血圖畫,仍然缺了好幾塊拼圖片,令人失望與失落。
我的前一個病人是個38歲的美國人,因為凝血檢驗異常來看我。其實凝血問題比貧血更不容易解釋,但是這位典型的美國知識份子病人是做足功課來看診的,整個交談流暢無礙。我知道他在大學教「溝通-communication」。我開玩笑問他,我的溝通表現如何?他給我 A+。這的確是醫生的成就——與病人百分之百無障礙的溝通!
這兩個例子讓我回想台灣的日常行醫經驗;即使醫師與病人是同文同種,但是兩造卻常有醫學文化認知與社會階層的鴻溝,使得我們完全不了解對方,有如這個年輕印度家庭跟我之間的應對。雖然西醫在台灣是主流,有些病人可能只相信中醫中藥,有些病人則是在接受西醫治療的同時,也尋求中醫中藥。雖然我很願意相信並且期待中醫中藥能與西醫相輔相成,事實現況卻是令人憂心的。
一位30初頭歲的女藥劑師在兩年前診斷早期乳癌,卻選擇吃中藥。兩年後在她的父母陪伴下來看診時,腫瘤已經侵蝕整個乳房,造成潰爛甚至開始散發惡臭。在我說明她的腫瘤現況,以及治療建議之後,我忍不住問她,為什麼兩年前迴避西醫治療,選擇吃中藥?面露窘困的她,說是她先生的決定,因為西醫很傷身,中藥比較溫和。
「妳先生在醫藥界工作嗎?」我好奇地問。
「他是汽車機械技師。」
我擲筆長嘆問她,「為什麼妳不相信妳自己的專業(她是個執業的藥劑師),而讓妳的外行的先生替妳做醫療決定?」「若是妳早兩年治療,妳的治癒機會好太多了。」當然,她兩年前的決定可能是整個家庭的總合選擇;她不在診間裡的先生只是被動地成為原罪。
她的父母和她面面相覷,悔恨懊惱,不言而喻。
我在波士頓地區工作的10多年,也許只看過5個類似因延誤就醫導致乳癌潰爛的病例。在台灣,1個月內可能就看了5個這樣的病例,而且不管病人的教育、知識背景如何,千篇一律的決定因素是他們認為——西醫治療是把好的細胞、壞的細胞都一起殺了,中醫治療比較溫和、沒有副作用。多少次在和信醫院每週一次的乳癌多科整合治療討論會上,面對這樣的病例,我們不禁這樣自問:
這些病人絕大多數看過西醫,卻最終決定選擇吃中藥。到底為什麼西醫在與病人的交談、溝通上輸給中醫?為什麼中醫對病人似乎遠比西醫有說服力?
在治療看不到、摸不著的內臟的癌症時,也許很難判斷成效,但是乳癌卻是可以清楚看診觸診的。為什麼中醫師及病人能經年累月視而不見惡化的腫瘤,繼續保持對中醫藥的絕對信心?
試想同樣的視而不見、延誤病情發生在西醫治療,醫生可能會被控告。在和信每個星期都會看到中醫誤了病人的癌症治療契機,卻很少聽聞中醫師被告。在台灣的社會,大眾對中醫藥的寬容程度幾乎是很難想像的。
面對這個嚴肅、嚴重的話題,我有分別給病人、中醫、西醫的不同建議。
給癌症病人的建議:
- 西醫治療是根植於科學證據與邏輯的,是與時俱進的;雖然遠不如完美,卻是誠實告知您各種可能的副作用。
- 中藥真的比較溫和、沒有副作用嗎?中藥藥材從何處來?真的是安全無慮嗎?
- 如果中醫中藥能有效治療癌症,台灣或是中國的癌症病人存活率,應該是傲視全球的;事實卻不是如此。
- 尋求最有效的治癌藥物是全球的共識。出現在世界上任何角落的真的有療效的藥物,都會很快地被發展成可上市的藥劑,而不會只是鮮為人知的偏方。
- 有正確的資訊,與您的醫師有效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才是明智的選擇。
給中醫界的建議:
- 建立一套類似西醫專科醫師的鑑定認證制度,防範自稱專家的中醫師繼續延誤癌症病人的治療。
- 建立病歷記錄,讓病人的中醫藥治療也可以被檢驗、統計,從而清楚建立中醫藥在癌症治療的角色。
給西醫界的建議:
- 醫學教育應該包括民間醫療文化學;當病人說他「肝火太旺」或「冷身」時,我們了解他們在說什麼,而不是嗤之以鼻,聽而不聞。
- 也許西醫能向中醫學習與病人交談、溝通,從而說服他們的應對技巧。
結語
在台灣的現實環境裡,民間醫療文化扮演重要角色。雖然我相信西醫是主流醫學,西醫也責無旁貸地需要教育大眾。中西醫是可以合作,應該合作的。如何合作則要看雙方的智慧與誠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