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曬外套跟防曬衣帽怎麼挑?紫外線防護指數 UPF 的 3 大關鍵讓你秒懂!1 min read

防曬外套跟防曬衣到底有沒有用?到底值不值得買?看完之前各種紫外線造成不同影響的文章,以及看懂常見的防曬成分的防曬指標教學文後,許多網友紛紛來信詢問相關問題。但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就一定要搞懂被稱為「衣服的防曬係數」 UPF(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這個指標。認真花 3 分鐘理解這篇文章,你就不會傻傻覺得就買 UPF 數字最高或者賣得最貴的產品就好囉!預防曬黑跟曬傷,一定要靠正確的知識才行啊!

廢話不多說,我們趕緊進入今天的主題!

 

防曬外套、防曬衣帽、防曬傘是怎麼達到防曬效能的?

如同防曬乳液,衣物要防曬主要也是靠著物理性(反射、折射紫外線)以及化學性(吸收紫外線後再用熱能的形式釋放)兩種方式。目前常見的抗紫外線布料的紡織方式,可分為以下三種:

1. 原紗型:使用可吸收或散射紫外線的原料混在織品內(二氧化鈦或氧化矽),再進行紡紗,理論上可持久抵抗紫外線。

2. 染整製程中添加:將布料在染整後,浸泡在抗 UV 化學劑料(紫外線吸收劑)中,但會隨著清洗過程流失,防曬效果逐漸下降。

3. 布料貼合:將紫外線隔離的成分貼在布料上。抗紫外線效果好,但透氣度差,常用於陽傘。

即使是一般的衣物,只要有遮蔽皮膚,就能有防曬的效果,跟專門的防曬織品只是防曬能力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防曬衣物的紫外線防護指數 UPF(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是什麼?要怎麼測量?

防曬乳液的防曬效果可以用防曬係數(SPF)來表示,但之前我們有學過,防曬最重要的 ABC 口訣中的 C(Cover)代表曝曬在陽光下時,應為肌膚提供適當遮蔽物,例如撐陽傘、穿長袖衣物等等方式。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遮蔽物,到底防曬的能力怎麼樣呢?所以聰明的科學家就想出,既然防曬乳可以測防曬係數,那為什麼衣物不能測防曬係數呢?因此在澳洲的科學家就提出了一個方法來測量衣物的防曬能力,也就是今天的主角——紫外線防護指數 UPF(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希望提供一個客觀的指標讓民眾參考。

UPF 的測量方式,其實跟 SPF 的概念是一樣的。將受試者的肌膚,一邊使用衣物覆蓋,另外一邊則完全裸露,使用紫外光照射皮膚後,觀察皮膚變成紅色的時間。假設沒覆蓋的這邊 10 分鐘就曬紅了,而有覆蓋的過 300 分鐘才曬紅,那麼 UPF 就是 300/10=30,或換句話說,UPF 30 代表該產品可以曬紅的時間「延長 30 倍」。同理,UPF 50 的產品就是可以讓你被曬紅的時間延長 50 倍。

 

但這是人體測試的方式,畢竟比較貴,因此另外有體外測試的方式,使用波長 280-400 nm的紫外光照射一塊標準布料,這布料必須是「乾燥」且「未被拉扯伸展」的狀態,然後偵測穿透布料後所減弱的紫外線強度之數值,代入一個公式來推算 UPF 的數值。公式放在最後補充,瞄過就好,重點在後面的文章,不用背,考試不會考。

UPF 最早從澳洲提出後,美國以及歐洲分別都發展出自己的 UPF 測量方式,但重點是 UPF 測量出來之後,可以怎麼分級?

以上這張表,是目前澳洲系統的等級標準。一般來說,市售的衣物隨便去測 UPF 都會有 10 以上,所以歐洲的 EN ISO 13758-2 紡織品可標示 UV 防護的最基本要求,就是 UPF 必須達到 40 以上,且 UVA 穿透率必須低於 5% 才可以標示。至於台灣的相關標示法規呢?答案是沒有相關法規⋯⋯所以到底怎麼標示,也沒個政府定的規矩⋯⋯

但不是這樣就結案了,事情絕對不是憨人所想的那麼簡單!不然我們幹嘛特別寫一篇,又不是吃飽撐著沒事幹啊!有關 UPF 的數字,其實有非常多的眉眉角角,而一些不肖廠商就是利用這些眉角的資訊不完整,來做出不當的宣稱,讓你傻傻付錢啊~我們趕快繼續看下去!

 

UPF 30 真的就代表可以延後曬紅時間 30 倍嗎?當然沒這麼簡單!

來個隨堂測驗:UPF 30 代表該產品可以曬紅的時間「延長 30 倍」,如果你撐一把 UPF 50 的陽傘,可延後你曬紅的時間 50 倍,對嗎?

說對的請出去教室外面罰站⋯⋯

趕快回想一下,這個檢測方式是怎麼做的?這是「乾燥」且「未被拉扯伸展」的紡織品去受檢測計算出來的結果。所以如果當你流汗了,或者衣服被伸展了,實際的狀況就不是這樣囉!很多防曬衣都是運動時穿,做得頗為貼身,你傲人的身材(我是說肚子,不要想歪了)很容易就會把它撐大。非常多變數都會影響到「實際使用」時的 UPF 數值:

  1. 衣服顏色:一般來說深色的比較能吸收紫外光,防曬能力比淺色好。
  2. 編織方式跟衣服是否伸展:編織越密或沒有伸展的衣物孔洞較小,防曬效果就比較好。
  3. 衣物是否沾水:通常含水會降低散射紫外線能力,降低防曬能力。

所以標示的數值,跟你實際使用的狀況,會有一定程度的差距。特別是「非貼身衣物」,像是「陽傘」或者是「帽子」這類的產品,即使織品本身有防曬能力,但光線仍然會從沒有遮密的其他方向曝曬到你身上,所以你如果以為拿著 UPF 50 的陽傘就可以延緩曬傷時間 50 倍,實際上會有很大差距喔,畢竟陽傘跟你皮膚的距離不短啊!但也不是要說這些產品沒用,只要有使用,都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要怎麼挑選防曬外套、衣物、帽子、雨傘等產品?

如果要透過這些外在的遮蔽達到防曬效果,那你首先要分清楚,自己是擔心曬紅、曬傷,還是曬黑、曬老?UPF 主要的測試集中在防止 UVB 導致曬紅、曬傷的情形,但對於曬黑的效果就要看相關的檢測報告有沒有提到導致曬黑、曬老的 UVA 防護能力。

另外最大的問題是,國內缺乏相關法規來規範 UPF 的相關標示。我們努力查資料後,找到一份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在 103 年針對 15 項防曬衣物的 UPF 檢測,結果多數產品的標示都不實,最常見的是誇大 UPF 的數值,其中不乏知名品牌。但這份文件居然寫著「僅供政府機關參考,請勿轉載」⋯⋯暴露出的問題是,台灣在這部分的法規不足,且政府不是不知道問題,而是沒設法去解決問題。

原則上,如果必須在上午 10 點到下午 2-3 點這段時間長時間曝曬,使用防曬衣物、防曬陽傘等產品都是合理的。顏色選擇上建議以深色為主,材質儘量寬鬆、緊密,但廠商標示的數值,目前我們實在不敢跟你保證可信,因為連政府也不知道到底可不可信。

近期我們正在做防曬產品的第三方檢驗,即將在七月公告第一波 19 項產品的結果。有關防曬衣物,我們也歡迎有自信的廠商主動來信,我們會找第三方公正單位來做檢驗並公告結果,幫助民眾挑選。不然在那之前,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確認產品效果了,何況是一般民眾呢?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講得夠清楚,對你有幫助的話,也請給我們留下一個讚,並分享給更多需要的朋友吧!

 

補充資料

UPF 體外測試換算公式

  • Eλ :特定波長紫外線之致紅斑係數
  • Sλ :特定波長紫外線之放射能量
  • Tλ :特定波長紫外線之穿透率
  • ∆λ :波長間隔
  • λ :波長

 

常見UPF測試標準:

  • 歐盟:BS EN ISO 13758-2
  • 澳洲/紐西蘭:AS/NZS
  • 美國: AATCC 183 / ASTM D6544 / ASTM D6603

 

防紫外線性能檢測標準差異表

 

Reference

1.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官方網站

2. 衛生福利部網展

3. Textiles-Solar UV protective properties-Part 1: Methods of test for apparel fabrics, BS EN 13758-1:2002

4. Textiles-Solar UV protective properties-Part 2:  Classification and marking of apparel, BS EN 13758-2:2003

5. Transittance or blocking of Erythemally Weighted Ultraviolet Radiation through Fabrics, AATCC TM183-2010

6.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labelling of UV-Protective Textiles, ASTM D6603-12

7. Sun Protective clothing-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NZS 4399:1996

8. Sun Protective Clothing-wikipedia

9. 防日光紫外線衣物性能評估 CNS15001

10. 蘇州長絲織造公平貿易工作站 http://myyj.168tex.com/2016/07/11/818918.html

 

分享給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