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強森症候群(Steven-Johnson Syndrome, SJS)這個名字聽起來拗口,但卻是所有用藥的民眾,都需要知道的一種嚴重型藥物過敏反應。多數人應該都認為,只要是合法的藥物、依照醫師診斷後開立的藥物,使用起來即使有副作用,應該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吧?但實際上,有少數人會對特定的藥物發生很嚴重的藥物過敏,史蒂芬強森症候群就是其中一種,一旦發生,可能對皮膚及器官造成嚴重的傷害,甚至會導致死亡。
有些人可能覺得,這麼罕見的疾病,應該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吧?其實根據研究,台灣人發生這個疾病的機率,比起歐美的白種人要高出3-4倍之多,根據台大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之前的資料,在台灣每百萬人就有8人會發生這個疾病,大約每2天就會新增一起個案。這對醫師以及民眾來說,都是很大的威脅,因此所有用藥人,都應該要對這個問題有所認識。
史蒂芬強森症候群:藥物引起的致命罕見疾病
史蒂芬強森症候群(Steven-Johnson Syndrome, SJS) 其實屬於「嚴重型藥物過敏反應」的一種,可能會造成全身長出水泡以及紅斑,另外也容易在口腔、生殖器、眼部…等各處黏膜發炎,嚴重時會導致皮膚的潰爛、壞死與脫落。
口語上,我們最常提到的是史蒂芬強森症候群,但其實它和毒性表皮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可以被視為同一種疾病,只是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如果影響的面積在全身體表面積的 10% 以下的話,會被稱為史蒂芬強森症候群,如果面積大於 30% 時,就會被稱為毒性表皮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了。但為了解釋上的方便,接下來我們都會以史蒂芬強森症候群來解釋這個疾病。
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的症狀
史蒂芬強森症候群可能會造成皮膚的潰爛以及脫落,但症狀這麼嚴重的疾病,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猛烈的。在初期的症狀並沒有嚴重的皮膚潰爛,因此可能會被忽略。
多數的患者,在疾病一開始的時候,可能會發生高燒、肌肉痠痛、疲倦、關節痛…等症狀,這其實跟流行性感冒的症狀非常類似。但如果服用藥物後,發現有高燒,伴隨著皮膚紅腫、喉嚨痛、嘴唇腫、黏膜發炎、皮膚疼痛或者是水泡的出現時,就要提高警覺了,必須儘快就醫,並向醫師清楚說明你用了什麼藥,以及整個症狀的進程。
一但疾病進入了急性期,會快速發展出全身的紅斑以及水泡,多數人的各處粘膜會開始發炎、潰爛,皮膚也會開始剝落、壞死。口腔的粘膜在嚴重時,會導致患者無法進食,必須依賴管灌的飲食,生殖器粘膜的發炎也會讓上廁所變得非常痛苦。除了這些可見的皮膚以及粘膜受損以外,這個疾病也會攻擊全身的各處,從呼吸的肺臟、處理人體大量毒素的肝臟以及腎臟,都可能會受損,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導致死亡。
死亡的機率,跟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通常皮膚跟粘膜受損的面積越大,死亡率就越高。從比較輕微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就有超過10%的死亡率,如果是皮膚受損面積大於 30% 的毒性表皮溶解症,死亡率更是可能高達50%的程度!
史蒂芬強森症候群可能的後遺症
大家應該都有受傷的經驗,一旦傷得比較嚴重,皮膚就沒辦法回復到最原本的狀況,多少會留下疤痕,粘膜組織也一樣。因為這個疾病會導致體內的粘膜、皮膚以及器官嚴重的發炎反應,因此可能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以疾病最常侵犯的粘膜來說,在眼睛可能會導致眼瞼內翻、睫毛倒插、乾眼症、畏光,甚至是失明。在皮膚可能會導致色素沈積、掉髮、指甲根部受損…等狀況。在口腔會造成粘膜結痂、味蕾喪失、乾燥症…等等。在泌尿生殖器官,則會導致陰道狹窄、尿道狹窄、膀胱炎…等症狀。
除此之外,在肺臟、腎臟、肝臟、心臟…等重要器官,都可能發生嚴重程度不一的後遺症。所以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的早期介入、早期治療,甚至是疾病發生後的各種照護以及復健,對患者來說非常重要。
看到這,你應該就能了解,為什麼史蒂芬強森症候群,會是醫師和病人都絕對不希望發生的疾病了。如果發現了可能的前兆,就務必要謹慎預防與處理。
但到底為什麼會發生史蒂芬強森症候群?是什麼東西引起這個疾病?又是哪些人會得到這個疾病呢?在近年來的國內外研究,我們對這個疾病已經有了更多的了解。
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的原因:藥物或疾病引起的遲發性過敏反應
如同本文一開始所說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是一種嚴重型藥物過敏反應。但大家比較熟知的過敏反應,比較像是異位性皮膚炎這種,一接觸過敏原,就立刻開始紅腫、發癢的症狀,或者是氣喘這種一接觸到過敏原,立刻就開始喘不過氣的情形。
可是導致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的這類過敏,是比較不一樣的概念,他是一種遲發性的過敏反應,通常是接觸到某些藥物、微生物、蛋白質…等物質,在身體跟過敏原接觸超過2-3天之後,才開始出現症狀反應。
在目前的研究中,藥物,特別是某些種類的藥物,是引起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的最常見原因。另外在青少年族群,肺部的黴漿菌感染,也是一種常見的誘發原因。但仍有大概1/3的患者,是從頭到尾都沒辦法找到原因的。
可能引起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的藥物
根據目前的研究,某些藥物可能與誘發史蒂芬強森症候群有關。例如痛風常會使用的藥物 Allopurinol(常見商品名:安樂普諾),或者是癲癇藥物 Phenytoin(常見商品名:癲能停),以及三叉神經痛常見藥物 Carbamazepine (常見商品名:卡巴氮平),就被發現可能誘發史蒂芬強森症候群。
台灣人發生史蒂芬強生症候群的機率特別高?和基因很有關係
一開始,醫師只知道某些藥物比較可能誘發史蒂芬強森症候群,但後來台灣的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如果是本身帶有特定基因的民眾,在使用這些藥物時,風險比起一般人來得更高。以下的這個表格,就是常見的藥物以及與藥物過敏相關的基因整理。
(表格出處:史蒂芬強森症候群服務網)
除了上述的藥物以外,某些消炎藥以及某些抗生素(磺胺類抗生素),也被認為可能與史蒂芬強森症候群有關。
而且進一步的研究又發現,亞洲人帶有這類的基因比率比起歐美白人來得高,這也是為什麼台灣應該要更重視這類疾病,以及相關的用藥安全。台灣以及全世界的醫療人員,也持續在針對這個疾病的成因、預防以及治療再進行許多研究。
除了藥物以及帶有特定的基因以外,如果是愛滋病和癌症患者,發生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值得注意。帶有特定基因病使用特定藥物的民眾。
使用特定藥物前的基因檢測
知道原因,才能找到預防的方法。因為上述研究的發現,目前健保局在2010年起已經規定,「醫師在處方前應對於從未使用過CBZ成分藥品的『新病患』,醫師在處方前應檢查病患IC健保卡是否已註記曾帶有HLA-B*1502基因,檢測結果為陽性者,不得開立CBZ成分藥品之處方;並應詢問病人是否對該藥品有過敏史,若為不確定者或是未檢測者,宜先進行HLA-B*1502基因檢測」。
這些相關的進展,讓我們能夠更有效預防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的發生,除了造福病患,也為國家省下大量可能的醫療支出成本。在這部分的研究仍在持續,相信未來也會有更多對應的政策逐步實施。
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的治療展望
多年以來,如果發生嚴重型藥物過敏反應,醫師通常會使用全身性類固醇來抑制身體的免疫系統,避免猛烈的過敏反應攻擊身體,或者是使用非常昂貴的免疫球蛋白來中和敏反應,但是效果始終都有局限。
以全身性類固醇的使用來說,它具有很強的免疫抑制功能沒錯,但是它會讓血糖、血壓變得更難控制,也可能會惡化消化性的潰瘍。因此如果能有更好的治療方法,對患者將是一大福音。
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anti TNF-α):治療的新契機
令人振奮的是,台灣的長庚醫院與中研院研究團隊,在2018年發現「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anti TNF-α),經過近十年的臨床研究,發現這種療法比起使用全身性類固醇更好,可以降低患者一半的死亡率,對於疾病的嚴重程度改善也有幫助,例如皮膚的癒合期可以因此縮短5天,腸胃道出血的副作用也降到原本的1/7,相關研究成果也被發表在國際知名的《臨床研究期刊》。
有鑒於史蒂芬強森症候群這類的嚴重型藥物過敏反應,對患者本身以及家庭造成的巨大衝擊,國內的醫療人員、病友團體以及慈善團體,持續在推廣各類的諮商以及服務。像是伊甸基金會就設立了史蒂芬強森症候群服務網,並設有專案諮詢電話(02-2570-2560),提供病友以及家屬專業貼心的服務,這些在醫療機構以外的服務,也是支持病友及家屬的重大力量。
這個看似罕見的疾病,其實在台灣每年都會影響數百個以上的個人與家庭。期待將來的各種研究與服務的進展,可以讓更少人承受這些苦難,也能造福更多的人們。
參考文獻
1. UpToDate: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Pathogene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2. UpToDate: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Management, prognosis, and long-term sequel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