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好朋友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親友或自己得病怎麼辦?醫師完整說明

思覺失調症_特色圖片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是一種精神科的疾病,以前被稱為精神分裂症,但這個舊稱其實造成許多誤解。思覺失調症的個案通常會伴有慢性、反覆的精神症狀,主要和思考知覺失調有關。思覺失調症和憂鬱症恐慌症躁鬱症或者是失眠一樣,都是精神科醫師常處理的疾病與症狀,但思覺失調症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多人會覺得陌生,甚至因為陌生而產生恐懼。但這個疾病並不少見,在人口中大約有 1% 的人有思覺失調症,也就是說,光是在台灣可能就有超過 10 萬名思覺失調症個案。只是因為長期對精神疾病的漠視與不關心,這些朋友往往生活在社會相對陰暗的角落。

思覺失調症在早年其實被稱為「精神分裂症」,這樣聽起來嚇人的名稱,更是讓許多病友與家屬因為社會的不解與標籤化,而更難以得到支持與幫助。 MedPartner 團隊醫師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除了完整說明思覺失調症的病因、症狀與治療方式以外,也希望大家能在了解、同理的基礎下,讓整個社會與思覺失調症的病友以及家屬一起努力,共同面對這個疾病。

因為世界上最可怕的,也許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對疾病的誤解,與錯誤的標籤。只有正確的認知,才能幫助自己,也幫助身邊需要的人。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舊稱「精神分裂症」造成許多誤解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在 2014 年以前,在台灣被稱為「精神分裂症」,但「精神分裂」這個詞,光是用聽的,就夠讓病友以及家屬嚇得魂飛魄散了,而且也容易讓社會對這個疾病產生錯誤的標籤。因此在 2014 年時,台灣精神醫學會與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共同推動,將精神分裂症這個疾病,正名為思覺失調症。

大家可別覺得只是改個名,有什麼意義?其實意義很重大喔!在當年,許多民眾因為「精神分裂」這四個字受到的疾病污名,因此不敢告訴別人自己的精神狀況、拒絕求助、不敢就醫、不願意繼續治療或復健,這造成了嚴重的惡性循環,讓個案距離康復的路越來越遠。

改成「思覺失調症」,這個名字其實更接近了這個疾病的本質,也就是「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的「失調」,而「失調」二字,其實代表疾病是有「恢復的可能性」,讓人不會感到絕望,就像被診斷「賀爾蒙失調」一樣,多數人不會覺得是絕症。而且在日本的研究中,也發現將精神疾病正名後,個案更有意願回診、完成治療。

 

思覺失調症的病因是什麼?很多人會得到這個病嗎?

思覺失調症的明確病因還不清楚,但比較明確知道的是,這個疾病在全球的發生率大概在 1% 左右,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到 20 幾歲的這段時間發病,在 12 歲以前或 45 歲以後發病的人較少,另外男性和女性的發病率差不多,不過女性發病的時間,可能比男性晚

思覺失調症的可能病因很多,但實際病因可能是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的結果,包含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的多重原因,目前無法明確判定:

以上這些病因,彼此很難分清楚,例如移民這個因素,就同時和環境以及心理壓力有關。有些醫師認為,可能是個案的神經系統本來就有一些問題,再加上物質濫用或者是環境壓力…等因素,最後才誘發了疾病發生。但這一切都只是「推論」的階段,還沒辦法被確定。

但對個案或一般民眾而言,硬要追根究底找出病因,其實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說穿了,在上述的這些可能病因中,我們最能做到的,其實是盡力避免對自己與他人製造出不友善的環境,一起降低整個社會的壓力

在公視節目《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的角色,就是很典型的思覺失調症的案例,家族遺傳、面臨重大工作、家庭、感情的壓力,在劇中的演出也頗精準詮釋出思覺失調症個案的症狀,如果想進一步了解這個疾病的朋友,非常推薦看看這個節目。當然,我們要再次強調,劇中角色只是「剛好」是個典型的案例,但千萬不要隨便把「男性」、「家族遺傳」、「各種壓力」…等危險因子,當作標籤貼在任何人身上。你我都可能符合這些危險因子,但那並不代表我們就會成為病患。這個劇本是希望去除對疾病的錯誤標籤,但大家絕對別因為認知的誤差又把人貼上錯誤的標籤了,這點大家一定要搞懂喔。

 

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有哪些?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症候群」,主要影響到個案的「思考」與「知覺」,個案可能經歷多個不同面向的症狀,這些症狀可分為幾個種類:

除此之外,思覺失調症個案也容易發生其他的睡眠障礙問題,例如失眠、生理節律異常…等問題。以上的這些症狀,光用名詞解釋,可能會有點難懂。我們舉些臨床上會遇到的個案實際狀況來說明,例如妄想,有個案會非常堅定地認為自己是關聖帝君的弟弟,並且自己有別人都不知道的神通。有些思覺混亂的個案,會認為別人可以聽到自己腦中的想法,甚至是腦袋裡的想法被廣播出去了,因此覺得非常不安。也曾有產生幻覺的個案,一直看到窗戶外有龍在飛。而幻聽的狀況下,個案可能會在腦海中聽到不停批評自己的聲音。

這些一般人聽起來荒謬怪誕的事情,在思覺失調的個案的認知中,其實是非常真實的。如果你一味去否定他的認知,其實對於個案不一定有幫助。

另外,以上的這些症狀,不一定會同時全部發生。另外思覺失調症不一定會一下子就進展到非常嚴重,有些醫療人員認為,思覺失調症可能會依序有以下的病程變化:

  1. 前驅症狀期(prodromal phase):有些個案會先經歷一段前驅症狀期,在這過程中,個案可能會先出現個性轉變、與人交談變得困難、與他人和社會的關係變得退縮。
  2. 疾病活躍期(active phase):這個階段會表現出明顯正性症狀,包含妄想、幻覺、幻聽… 等狀況,也可能變得非常激動、易怒。
  3. 症狀殘留期(residual phase):會出現負性症狀為主的表現,例如情感上的表現變得異常平淡、自我封閉、冷漠。

這段文字,主要是希望讀者能夠多認識這些症狀,當自己或身邊的親友,有發現以上的症狀時,能夠早期就醫。以現在的醫療技術以及環境,許多個案都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是不再復發。但最重要的,其實是要多關心自己,也多關心他人的心理狀況,也不要排斥尋找精神科醫師的協助,才能真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喔。目前醫師認為,早期治療積極治療,有助於避免個案的腦部神經受到進一步的傷害。

但要能做到早期治療,以及積極治療,就必須要對這個疾病,以及精神醫療資源有更多的認識,才能有效做到了。

 

思覺失調症如何診斷?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精神疾病,不是抽血、驗尿、拍 X 光可以診斷出來的。目前醫師通常會依照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5) ,或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十版」中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透過完整的檢查與評估,才能作出診斷。

原則是要出現特定的症狀一段時間,而不是偶發的單次症狀就下診斷。相對複雜的診斷標準,可以讓精神科醫師和臨床心理師不會貿然做出診斷,而是要先排除許多身體、藥物、物質濫用… 等因素,以及完成必要的理學檢查、行為觀察、會談以及測驗後,再排除其他有類似症狀的精神疾病,才能做出鑑別診斷。所以診斷一個精神疾病,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喔!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有類似的症狀,就貿然判斷自己或是家人是不是思覺失調症,就算是醫療人員也不能、不會貿然做出診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於在電視節目上,根本沒看過病人,卻隨意對病人的精神狀況作出判斷的名嘴們,感到嗤之以鼻的原因,因為這根本不專業啊…

 

思覺失調症要如何治療與復健?

思覺失調症個案被診斷之後,通常會需要接受後續的治療。但藥物治療不是唯一的做法,通常我們會希望個案能夠配合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的介入,並且在社會的支持,以及復健治療的協助下,完整地得到幫助,這樣對思覺失調症的個案,才會是比較好的狀況。

像在一些新聞中會看到的,精神疾病患者被強制送醫到急診的情形,其實不是思覺失調症個案必然會面對的狀況。多數的個案可以在門診治療追蹤,嚴重一點的時候可以進行住院治療,等到疾病症狀控制穩定後,還可以選擇日間留院治療、居家護理,或者是在社區的康復之家、復健中心、庇護工場,或者是居家復健治療… 等作法。最重要的,還是個案與家人能和醫療人員保持完整、密切的溝通,才能共同選擇最好的照護方式。

 

思覺失調症的藥物治療

思覺失調症在急性發作期與疾病持續期,因為發生的症狀不同,使用的藥物以及方向也會不太一樣。在急性發作期間,通常會進行藥物治療,目標是降低疾病症狀對於個案行為與睡眠的影響。等到症狀被控制下來後,治療的目標就會轉為降低復發機率,並且協助患者回復社交與工作的能力。

目前思覺失調症的藥物大致可分為第一代(又稱為傳統型)藥物,與第二代(又稱為非典型)藥物,都能對疾病症狀有所改善,但各自有優缺點。

第一代藥物是多巴胺受體拮抗劑(dopamine receptor antagonist),缺點是可能出現手腳顫抖、肌肉僵硬、疲倦…等副作用。第二代藥物使用時較少出現第一代藥物的副作用,但可能伴隨體重增加、血糖、血脂肪異常…等副作用。

除了口服的藥物以外,現在也有針劑類的藥物,近年也出現可維持三個月的長效型針劑。隨著醫學技術日新月異,現在思覺失調症藥物的種類以及劑型上,已經有許多選擇,而這些選擇都伴隨著各自的優缺點,但重點是只要和醫師保持密切的溝通,多數人都可以控制得很不錯喔。許多對副作用的恐懼,其實是源自於不理解,當完整理解之後,很多看似可怕的事,就不再會那麼可怕了。而多數的副作用,也可以在醫療人員的協助與監控下,得到緩解或者是穩定下來。

要特別注意的是,醫師最怕的事情就是患者自行停藥或減藥。有時候患者會因為吃了藥,卻沒立刻改善而停藥,但藥物通常需要一段時間才會生效;也有時候患者會因為覺得症狀改善了,而自行停藥或減藥,但反而使得疾病復發。所以如果有任何藥物使用,或者是副作用的問題,一定要諮詢自己的醫師或藥師,千萬不要自己亂調藥、停藥喔!

 

思覺失調症的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不一定會是最早介入的方式,如果患者的正性症狀還很明顯時,通常醫療人員會先以藥物治療的方式,讓個案的正性症狀,包含妄想、幻聽、幻覺…等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下,確保個案能夠有合適的溝通與理解能力時,再開始進行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可以幫助個案增加自己的病識感,降低對疾病不熟悉造成的恐懼、焦慮,也可以對個案的心理發揮正向的支持作用。這在疾病康復的過程中,對個案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思覺失調症的復健治療

如果你剛才有認真看文章,就會發現思覺失調症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疾病的各種症狀,往往會影響人的生活功能、社會功能,以及正常的工作。

目前在醫院、療養院,或者是一些社區機構,常設有相關的復健場所。復健的過程中,個案可以從團體活動治療中,藉由和醫療人員、社工師的互動,一起做些球類運動、下棋、跳舞…等活動,讓自己更能建立有意義的社交。也可以透過職能治療,例如學習捏陶土、做手工肥皂、打字、寫作…等,讓自己重新建立工作的能力。

對醫療人員來說,把「疾病治好」,只是我們追求目標的一部分,能夠讓個案順利重返生活、社會,甚至是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大的目標。要完成這項目標,非常仰賴個案、家屬以及社會大眾的共同理解與支持。

 

面對思覺失調症,我們可以怎麼做?

如果你是思覺失調症的個案,希望你可以透過這篇文章,更加了解自己的疾病與症狀。得到這個疾病並不是你的錯誤,請相信台灣的醫療人員以及社工人員,我們會盡力協助你,和你一起面對所有問題。

如果你是思覺失調症的個案家屬,我們期待你能夠在了解這個疾病後,給予家人最大的支持。並且和醫療人員與社工們共同協助他,因為我們有相同的目標,就是讓他能順利重返家庭、社會,甚至是工作。

我們最希望的,是社會上所有民眾,能夠對思覺失調症有更進一步的理解。當台灣有超過六位數的同胞,受到這個疾病的影響時,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同理、更多的支持,而不是更多的誤解、汙名與標籤化。

現代社會的高壓、冷漠、疏離,其實造成了許多身體與心理的疾病。放下自己的成見、用更寬廣的心來看待這個世界,相信我們,你會是讓這個世界更美好的一份力量,而這份力量,會在某一天幫助了某個你不認識的人,或者是你的親友,甚至是你自己。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還請協助分享給身邊的親友們,也歡迎您加入我們的訂閱計劃,讓我們一起用正確知識,來替疾病去除污名,幫助更多人喔!本篇圖文也歡迎醫療人員直接下載使用,或來信 info@medpartner.club 信箱,我們將提供原始檔案給您,大家一起努力為需要幫助的人們加油!

(本文特別感謝精神科林醫師協助審閱)

 

 

 

 

 

引用文獻列表
  1. 台灣精神醫學會:Schizophrenia中文譯名由「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的歷史軌跡
  2. 精神健康基金會:「思覺失調症」? 過半數國人還不知道!
  3. UpToDate: Schizophrenia in adults: Epidemiology and pathogenesis
  4. UpToDate: Schizophrenia in adul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course, assessment, and diagnosis
  5. UpToDate: Pharmacotherapy for schizophrenia: Acute and maintenance phase treatment
  6. 衛生福利部心理衛生專輯:認識精神疾病
  7. 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思覺失調症的藥物治療

 

 

 

 

 

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