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酵素是近年來熱門的討論題材,各種教人鳳梨酵素自己做的文章、影片也很流行。網路上各種鳳梨酵素相關的產品,也不時會出現在大家的臉書廣告頁面上。其實鳳梨除了富含維他命C以外,著名的就是含有鳳梨酵素了。而鳳梨酵素跟蔓越莓有點像,它們都不是今天才突然蹦出來的,而是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被應用在傳統醫療裡,到了現代,才又藉由科學研究來重新詮釋。
到底鳳梨酵素是什麼?可能有什麼功效?今天就讓團隊的營養師與醫師一起回顧文獻,跟大家分享所有關於鳳梨酵素你該知道的事吧!
鳳梨酵素是什麼?
鳳梨酵素( Bromelain )是一種萃取自鳳梨科( Bromeliaceae )植物的莖、果實與葉子的蛋白質分解酵素和非酵素的混和物,只是我們日常接觸到的鳳梨酵素都是來自鳳梨( Pineapple )。在 1875 年,人類在化學上才終於認識了鳳梨酵素是什麼,不過在這之前,鳳梨早已經被中南美洲住民應用於民俗療法中。
做成酵素產品販售的鳳梨酵素大多是取鳳梨莖去萃取。但為什麼要拿鳳梨莖來做酵素呢?事情是這樣的, 我們通常不會吃鳳梨的莖,因此總是被當做廢棄物丟掉,不過 1957 年有科學家發現鳳梨莖中含有豐富的鳳梨酵素( Ref. 2 ),就此鳳梨莖就有了新的命運,可以通通拿去做酵素囉!
鳳梨莖經過冷凍、榨汁、離心、超過濾和冷凍乾燥等過程,最後產出淡黃色的粉末,這就是萃取出的鳳梨酵素。通常以粉包、錠劑或膠囊的方式在市場上銷售。
鳳梨莖和果的鳳梨酵素不一樣
嚴格來說鳳梨莖與果的鳳梨酵素是不一樣的東西,分別的名字應該是鳳梨莖酵素( stem bromelain )酵素編號 3.4.22.32 和鳳梨果酵素( fruit bromelain )編號是 3.4.22.33 兩種。
這裡要插一個知識小教室:酵素編號( Enzyme Commission number )是幫酵素編號與分類方法,從編號可知道某個酵素的作用,例如鳳梨酵素的第一碼是「 3 」,代表它是一種水解酵素。
前面提到鳳梨酵素產品的原料,大多是用鳳梨莖生產製造,因此不需要特別標明是鳳梨莖酵素還是鳳梨果酵素。但如果你要自己要製作鳳梨酵素的話,就要注意啦,首先,果肉和莖的鳳梨酵素是不同的東西,再者,有關鳳梨酵素的研究,大多是用鳳梨莖酵素進行。
那實際上這兩種酵素在活性上到有沒有差異呢?有研究比較了鳳梨莖與鳳梨果酵素活性的差異。如果你將 1.7 公斤洗淨、去皮的「鳳梨莖」榨出來的汁液,其酵素活性是每公克 2,100 GDU ;而已經去皮洗淨的「鳳梨(果實)」, 600 公克榨成約 300 毫升的果汁,酵素活性是每公克 1,450 GDU/公克。( GDU 是一種評估酵素分解蛋白質能力的單位,會在文章後面的「鳳梨酵素的活性單位怎麼看」說明。)
如果把鳳梨莖與果的汁液,再繼續進行濃縮萃取,就可以獲得更高活性的產物,試驗中,可做出活性高達 14,875 GDU/公克的鳳梨莖酵素,而鳳梨果可到 6,000 GDU/公克,不過一般人家裡應該沒有相關的設備可以完成這項工作( Ref. 3 )。
從研究的數據來看, 600 公克鳳梨果實榨出來的果汁,鳳梨酵素活性跟一般以保健品形式販售產品的活性差距不大。在正常食用量下,也就是說一天吃個 100-200 公克鳳梨水果,就可以攝取到相當可觀的鳳梨酵素活性。但這邊要注意的是,鳳梨莖與鳳梨果的酵素是不相同的酵素,且研究以多以鳳梨莖的酵素進行,因此除了促進消化這個特性之外,我們目前無法確定吃鳳梨果酵素是否有同樣的生理作用。
發酵鳳梨酵素 vs. 鳳梨酵素
如果你搜尋「鳳梨酵素」的話,應該會找到一些教你在家自己做鳳梨酵素的影片,作法大概就是把鳳梨切好與糖交錯放入罐內,蓋上蓋子。這個過程叫做發酵。雖然發酵之後也會有一些酵素在裡面,但這個做法所產生的酵素就不太一樣了。
發酵是用微生物來分解有機物的化學反應,過程中微生物自己會產生一些自己的酵素,也就是說發酵後的鳳梨裡面除了本來就有的鳳梨果酵素,還有微生物產生的酵素;鳳梨酵素是鳳梨莖本身就有的酵素。鳳梨發酵後的產物跟鳳梨酵素都可能對健康有好處,但可別當做是一樣的東西喔。
鳳梨莖酵素有廣泛的分解能力
鳳梨酵素有多種酵素活性,包含內肽酶( endopeptidases (ananain, comosain) )、磷酸酶( phosphatases )、葡萄糖苷酶( glucosidases )、過氧化物酶( peroxidases )、 escharase 、纖維分解酶( cellulases )。鳳梨酵素可能的生理作用大多是從這些酵素延伸而來( Ref. 4 )。
鳳梨酵素可有什麼功效
在開始介紹鳳梨酵素可能有什麼功效之前,我們要先解決一個疑問:鳳梨酵素能否完好的通過小腸?
一般對於鳳梨酵素最普遍被接受的作用是幫助食物消化。但講到幫助心血管疾病以及抗發炎的作用的時候,可能會讓人稍稍的遲疑一下。大家應該會想,鳳梨酵素不應該是一種蛋白質嗎?怎麼能進入體內? 但其實研究發現口服鳳梨酵素後,還確實能在血漿中測到鳳梨酵素,並保有完整的酵素活性( Ref. 5 )。
既然鳳梨酵素是有機會完好的在體內循環,接下來就來看看它能發揮哪些作用吧!目前有關鳳梨酵素的研究包含抗發炎(減少疼痛與腫脹)、抗腫瘤、改善胃腸道不適(消化不良與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抑制血栓形成、促進藥物吸收,還有處理傷口問題等範疇。
目前認為鳳梨酵素抗發炎的可能機制如下:
- 增加血漿中溶解纖維蛋白的活性,減少纖維蛋白原的濃度(避免血栓形成),並減少緩激肽( bradykinin )的濃度,因而減少腫脹與疼痛
- 調節發炎相關的前列腺素濃度(減少 PGE2 與 thromboxane A2 )
- 調節某些免疫細胞表面的黏附分子,與病源引起的關節炎有關
但要注意的是,這些機制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資料來驗證才能夠確定喔!底下列出部分研究的結果。
退化性關節炎
鳳梨酵素用在膝蓋退化性關節炎上可能是有幫助( Ref. 6 )。有研究以 40 位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進行 16 週的試驗,單盲,隨機將受試者分到鳳梨酵素組( 500 毫克/天,活性 2,000 GDU/公克)或 diclofenac (消炎藥物, 100 毫克/天),結果發現在第四週的時候,兩組治在減少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症狀的效果相似,而在第十六週時,與最初相比,鳳梨酵素組在疼痛、僵硬和活動度上都有所改善( Ref. 7 )。不過目前的臨床證據還不足以支持補充鳳梨酵素能減緩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與腫脹( Ref. 8 )。
拔智齒後的疼痛與腫脹
相關的研究發現拔牙後給予鳳梨酵素可能有助於減少疼痛與腫脹程度,不過目前研究的規模都不大,還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才能確認鳳梨酵素對拔牙後疼痛與腫脹的改善是否有幫助。此外,相關研究給予的鳳梨酵素劑量範圍是 100-400 毫克/天( Ref. 9, 10, 11 )。
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有些研究證據支持鳳梨酵素能對抗某些腸病原體,例如霍亂弧菌( Vibrio cholera )與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 ),它們分泌的外毒素會導致動物腹瀉。鳳梨酵素似乎能與腸道的第二訊息產生交互作用,來減少腹瀉。此外,在大腸桿菌的情況下,積極補充鳳梨酵素可能有抗細菌黏附的作用,原因在於鳳梨酵素能分開大腸桿菌與腸粘膜上特定糖蛋白接受器的連結( Ref. 4 )。不過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確定鳳梨酵素是否真的改善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鳳梨酵素如何補充與注意事項
要補充鳳梨酵素,首先還是要搞懂劑量跟活性,不然吃進去也不知道吃了些什麼。
鳳梨酵素的活性單位怎麼看
酵素產品除了酵素放了多少量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要看,酵素活性單位。 GDU/公克、 CDU/毫克還有 FCC PU/毫克 …等都是可能出現鳳梨酵素產品上的活性單位。舉例來說,有個產品上標示著 2,000 GDU/公克,每顆膠囊裡面含 500 毫克的鳳梨酵素,那麼這顆膠囊的酵素活性是多少呢?答案是 2000 GDU/公克 x 0.5 公克( 500 毫克) = 1,000 GDU 。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產品上標示 1,000 CDU/毫克,每顆膠囊裡面有 500 毫克鳳梨酵素,那麼一顆膠囊的活性單位又是多少呢? 答案是 1,000 CDU/毫克x 500 毫克 = 500,000 CDU 。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酵素會有這麼多不同的活性單位呢?這樣子不是會讓人感到困擾嗎?這是因為酵素的作用具有專一性,只能作用在特定分子(如澱粉、雙糖、三酸甘油酯、蛋白質)或是連結方式(如澱粉裡葡萄糖的鍵結方式、蛋白質內的胜肽鍵)才能發揮作用。
不同的酵素活性單位能代表酵素作用的特性,比如說, DU 代表酵素對澱粉的分解活性、 GDU 代表對明膠,而 CDU 則對酪蛋白。也因為作用的對象不同的關係,不同酵素單位之間其實是難以互換,除非不同單位是以同樣的受質去評估,才可能互換。
就鳳梨酵素的常見單位 GDU 、 CDU 與 FCC PU 來看,彼此之間沒辦法直接互換,因此我們很難去比較兩個標示不同活性單位的鳳梨酵素,哪個活性比較高。總之,購買鳳梨酵素要注意兩件事,鳳梨酵素用量與活性單位。但也必須說明,沒有標示活性單位的產品不代表沒有活性,只是沒檢驗不知道酵素的能力有多少而已。
鳳梨酵素的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雖然鳳梨酵素的補充通常是安全無虞的,但有很少的案例指出可能會有噁心、嘔吐、腹瀉、過敏反應與不正常出血的情形。
此外,由於相關的安全資料還不是很多,因此保險起見,孕婦、有出血問題的人、高血壓、肝臟疾病或腎臟疾病的人,建議避免吃鳳梨酵素。還有,有服用抗凝血藥物的人也應該避免食用鳳梨酵素( Ref. 12 )。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對鳳梨酵素有更完整的認識,也幫助到你的生活!
Reference
- NCCIH – Bromelain
- de Lencastre Novaes, L. C., Jozala, A. F., Lopes, A. M., de Carvalho Santos‐Ebinuma, V., Mazzola, P. G., & Pessoa Junior, A. (2016). Stability, pu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bromelain: A review. Biotechnology progress, 32(1), 5-13.
- Gautam, S. S., Mishra, S. K., Dash, V., Goyal, A. K., & Rath, G. (2010). Comparative study of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bromelain from stem and fruit of pineapple plant. Thai J Pharm Sci, 34(2), 67-76.
- Pavan, R., Jain, S., & Kumar, A. (2012). Propertie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bromelain: a review.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2.
- Castell, J. V., Friedrich, G. E. R. H. A. R. D., Kuhn, C. S., & Poppe, G. E. (1997).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undegraded proteins in men: presence of bromelain in plasma after oral intak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Physiology, 273(1), G139-G146.
- Brien, S., Lewith, G., Walker, A., Hicks, S. M., & Middleton, D. (2004). Bromelain as a treatment for osteoarthritis: a review of clinical studies.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1(3), 251-257.
- Kasemsuk, T., Saengpetch, N., Sibmooh, N., & Unchern, S. (2016). Improved WOMAC score following 16-week treatment with bromelain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Clinical rheumatology, 35(10), 2531-2540.
- Liu, X., Machado, G. C., Eyles, J. P., Ravi, V., & Hunter, D. J. (2018). Dietary supplements for treating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 J Sports Med, 52(3), 167-175.
- María, C., Yáñez-Vico, R. M., Batista-Cruzado, A., Heurtebise-Saavedra, J. M., Castillo-de Oyagüe, R., & Torres-Lagares, D. (2014). Prospective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Bromelain in the third molar extraction postoperative period. Medicina oral, patologia oral y cirugia bucal, 19(2), e157.
- Majid, O. W., & Al-Mashhadani, B. A. (2014). Perioperative bromelain reduces pain and swelling and improves quality of life measures after mandibular third molar surgery: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72(6), 1043-1048.
- Singh, T., More, V., Fatima, U., Karpe, T., Aleem, M. A., & Prameela, J. (2016). Effect of proteolytic enzyme bromelain on pain and swelling after removal of third molar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reventive & Community Dentistry, 6(Suppl 3), S197.
- Abdul Muhammad, Z., & Ahmad, T. (2017). Therapeutic uses of pineapple-extracted bromelain in surgical care-A review. JPMA: Journal of the Pakistan Medical Association, 67(1), 121.
- 蘇遠志:鳳梨莖酵素製造之改良方法。中華民國專利:台專第6930號 (1970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