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廣泛污染了台灣的自來水、海水以及貝類,是最近討論非常火熱的議題。但事實上,塑膠微粒是一個比較不精確的說法,其實正確一點來講,應該是微型塑膠,其中包含了塑膠微粒以及塑膠微纖維,廣泛污染了各式水源以及水中生物。
在開始說明微型塑膠之前,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微型塑膠造成的污染事實上是影響廣泛也長久的環境議題,污染的範圍已經遍及陸地、淡水、海洋,甚至遠至南北極都出現,可見海洋廢棄物治理已經是不容忽視的國際議題。今年 3 月份美國非營利組織 Orb media 公布, 9 個國家瓶裝水普遍受到微型塑膠污染後,微型塑膠再度成為環保的熱門議題。
看到這,你可能會開始擔心,連自來水跟海鮮裡面都出現微型塑膠了,那我不就已經吃下很多微型塑膠了嗎?這篇文章將會完整告訴你,有關微型塑膠,你應該知道的相關知識,以及如何看待與面對。
微型塑膠在國內環境中的現況調查結果
為了確保國人生活環境與品質,台灣環保署與環保團體合作調查,以科學數據掌握國內污染現況為目標,展開台灣首次針對國內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中塑膠微粒含量、形狀與材質的調查。環保署選擇採用比 Orb media 更嚴謹的採樣方法、使用更小的孔徑對水體樣本進行過濾,而最後檢驗結果顯示台灣國內的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跟貝類,全面都已經受到微型塑膠的污染。
水體的調查結果顯示,自來水的樣本中,清水的檢出率 44% ,原水的檢出率為 61% ,所有採樣點的海水、沙灘砂礫樣本都檢出微型塑膠。
生物體的調查結果顯示,養殖與野生的淡菜、牡蠣、扇貝、蛤類中受到微型塑膠的污染。野生牡蠣中的微型塑膠量高於養殖貝類 3 倍。
這次調查也分析了樣本中的微型塑膠型態,自來水中的微型塑膠為纖維狀,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體內的微型塑膠的型態則較多元,有發泡、薄膜、顆粒、碎片、與纖維的型態。
在本次調查中,最常出現的微型塑膠包含以下幾種材質:聚丙烯( PP )、PE( 聚乙烯 )、PET( 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 )、PS( 聚苯乙烯 )、Nylon( 尼龍 ),而這些塑膠的用途可能是生活常見的各式塑膠容器、塑膠餐具、塑膠袋、吸管、合成纖維布料、洗面柔珠、漁網、廢輪胎。 [2]
微型塑膠是怎麼產生的?會有什麼影響?
微型塑膠根據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的定義,指的是尺寸小於 5 mm ,米粒般大的微小塑膠物質。
微型塑膠根據產生的方式不同,分為兩類:一類是初級微型塑膠,製造生產出來時就小於 5 mm ,例如洗面乳柔珠。另一類是次級微型塑膠,來自於各式各樣棄置在環境中的塑膠垃圾,經過陽光長期照射, 脆化、分解、破碎後而形成。 [1]
微型塑膠會進到食物鏈嗎?
微型塑膠因為尺寸微小,會受到生物攝取,因此對生物的傷害比大型塑膠碎片高。因此微型塑膠也比其他塑膠廢棄物,更有機會經過食物鏈,回到人體。 [2]
微型塑膠對健康可能產生什麼影響?
微型塑膠是近年來新興的議題,吃下塑膠微粒,對於人體可能的傷害,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證實。世界各國也尚未建立針對微型塑膠的健康風險評估與安全容許標準。
但是即便微型塑膠本身的毒性尚不明確,但可能因為微型塑膠的材料特性,變成海洋中其他毒性物質的載體。
微型塑膠的材料本身親脂性高,表面積也比較大,因此微型塑膠容易吸附海洋中的污染物與環境荷爾蒙,例如雙酚A 、戴奧辛、多環芳香烴( PAHs ),這些污染物已被證實有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或導致致癌的疑慮。 [3, 4] 而吸附了污染物的微型塑膠,也可能進入食物鏈累積,影響食物鏈頂層的生物,包括人類。
雖然微型塑膠並不等於塑化劑,但是其本質還是塑膠。在高溫狀態下,微型塑膠仍可能溶出塑化劑,例如聚氯乙烯( PVC )、PET( 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 ),在超過攝氏 60 至 80 度就有可能溶出塑化劑。 [5]
面對微型塑膠污染,該怎麼面對與看待?
微型塑膠的議題出現後,大家最擔心的,大概就是該如何避免攝入微型塑膠,或者是到底還該不該吃貝類?
根據聯合國 2017 年之魚類及水產品中微型塑膠( Microplastics in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報告,海鮮的微型塑膠對人體健康風險不高。因此綜合考慮微型塑膠可能的危害風險,與海鮮的營養價值,進行整體評估後,仍鼓勵攝食貝類。 [6]
這份報告可以從很多角度去思考。實務上,以目前污染的分布狀況,你要「完全不攝入微型塑膠」,已經幾乎不太可能。接下來要思考的是,如果吃下去,到底會不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考慮到現在的污染程度,以及一般民眾可能攝取的量,對人體的風險還不算大,因此照現有的生活模式去過日子,暫時是不用太擔心。但如果真的非常擔心的人,逆滲透的濾水設備應可排除掉多數自來水中的塑膠微粒。
至於魚貝類食物,因為本身還是有各種人體需要的營養素,因此綜合考量風險以及優點,大家還是可以在均衡飲食的原則下攝取。
如何避免塑膠污染變嚴重?
塑膠微粒的問題現在看起來,還沒有嚴重影響到人類健康。但如果塑膠微粒的量越來越大呢?如果各種水域中的塑膠污染越來越嚴重呢?那時候可能造成的問題,就沒這麼簡單了。
塑膠污染的危機非常需要被正視!這次的調查結果,也使得科學家必須加速對微型塑膠人體健康與生態影響的評估。雖然已經造成的微型塑膠污染,很難一時就能改善,但我們現在就能夠立即行動,避免污染繼續惡化。以下是幾個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簡單做到的方式:
- 源頭減塑: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例如吸管、塑膠餐具、瓶裝水
- 落實垃圾分類與回收:不讓塑膠被任意棄置在環境中,進而造成污染
- 減少購買合成纖維的衣服:洗衣產出的微塑膠量是很可觀的!
- 減少丟棄,選擇可以重複使用、耐用的產品
方便、人類的物質慾望,以及環保,這些點常常都會有所衝突。但如果每個人都能更正視環保議題,這個世界絕對會很不一樣。台灣只有一個,地球只有一個,大家都知道,但你真的用行動為生養你的土地努力過些什麼了嗎?如果還沒有,如果還不夠,那就從今天,從現在開始吧!
這篇文章歡迎轉載,也請大家多分享給身邊所有的朋友,一起為這個世界盡一份心力吧!
Reference
- Rillig, M. C. (2012). Microplastic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the soil?.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檢所 (2018) 環保署公布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中微型塑膠含量首次調查結果
- O’Donovan, S., Mestre, N. C., Abel, S., Fonseca, T. G., Carteny, C. C., Cormier, B., … & Bebianno, M. (2018).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chemical contaminants adsorbed to microplastics in the clam Scrobicularia plana.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5, 143.
- Gallo, F., Fossi, C., Weber, R., Santillo, D., Sousa, J., Ingram, I., … & Romano, D. (2018). Marine litter plastics and microplastics and their toxic chemicals components: the need for urgent preventive measures.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urope, 30, 1-14.
- 國家衛生研究院 (2018) 塑化劑高暴露族群之中長期追蹤研究 塑化劑事件衛教資訊
- Lusher, A., Hollman, P., & Mendoza-Hill, J. (2017). Microplastics in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Status of knowledge on their occurr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aquatic organisms and food safety. FAO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Technical Paper, 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