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足腫是什麼?如何治療與預防?醫師圖文完整說明1 min read

蟹足腫是一種麻煩的皮膚問題,雖然多數人不會感覺到嚴重的疼痛或不適,但蟹足腫在外觀上造成了患者的困擾,特別是長在胸口和手臂、四肢上的蟹足腫,如果想穿低胸、無袖的衣服或短褲、短裙時,明顯的疤痕會讓患者沒有勇氣展露自信。

手術後產生的蟹足腫
手術後產生的蟹足腫,術後一年的狀況。Photo Credit: Michael Rodger – Own work.  CC BY 3.0

近期 MedPartner 團隊收到一些網友的提問,但是蟹足腫其實是個複雜的問題,很難三言兩語回答。另外市面上有關根治蟹足腫、改善蟹足腫的各種誇大不實商品實在太多了,因此我們決定用這篇完整的圖文,希望可以解答多數朋友們的疑惑。

 

蟹足腫是什麼?先搞懂疤痕癒合的過程吧

蟹足腫是一種疤痕組織,所以想搞懂蟹足腫,就要先搞懂疤痕。

當皮膚受傷後,會開啟修復的反應,在處理完發炎、甚至是感染的過程後,接下來會有新生的血管來提供養分,進入修補的階段。在修補階段,角質細胞和纖維母細胞會增生,同時合成許多組織,其中包含膠原蛋白,讓原本缺損的傷口被修補起來。等到表皮的組織長好之後,基本上新生的疤痕就取代了原本的傷口。

這時後的疤痕摸起來會比較硬,顏色也可能比較深,但經過一段時間,通常是半年的疤痕成熟期,疤痕通常會軟化,顏色也會變淡,這就是正常疤痕生成的過程。當然,修補後的傷口,畢竟還是受過了傷,無論是在摸起來的感覺,或者是顏色,和原本正常的皮膚組織多少會有些不同了。

 

蟹足腫和增生性疤痕有什麼不同?

蟹足腫是一種疤痕組織,增生性疤痕也是一種疤痕組織,兩者常常都會被醫師提到,但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蟹足腫和增生性疤痕一樣,兩者都起因於皮膚受傷後,身體在修復的過程中,因為纖維母細胞的增生,產生了過量的膠原蛋白,最後在外觀上表現過度的疤痕組織增生。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增生性疤痕通常會侷限在原本受傷的位置,而且比較可能會逐漸縮小、軟化;但蟹足腫的疤痕,則不太會變小,甚至可能會變大,還會拓展到超出原本受傷位置的範圍,有些外觀上就像是一整條肥肥的蟹腳一樣。

蟹足腫組織的顯微影像
蟹足腫的顯微影像,在組織的染色下,可以看到過度的膠原蛋白纖維分佈與增生。Photo Credit: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Calicut Medical College – Calicut Medical College

除了外觀以外,有些疤痕會持續一段時間的紅、癢、痛的症狀,有些人會是刺痛,有些人則描述是抽痛,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但無論是蟹足腫或者是增生性疤痕,都可能發生這些症狀。

蟹足腫麻煩的也不只是美觀的問題,大家應該不難想像,疤痕比起正常的肌肉、皮膚,是比較硬、比較沒有彈性的組織,有些人會因為肥大的疤痕長在關節這類的地方,進而影響了日常生活的正常活動。因此這類疤痕的治療,就成了醫療人員的重大挑戰。

蟹足腫是什麼?產生蟹足腫的原因

 

為什麼會長蟹足腫?醫生都說是體質真的是這樣嗎?

目前蟹足腫的發生機轉,還沒有被完全釐清,但我們已經知道的是,蟹足腫的發生,和許多傷口本身的因素,以及基因有關。

在統計上,有5-16%的西班牙裔和非裔的人種有蟹足腫,亞洲人的發生率也算偏高,在台灣的研究則指出大概每10000個人中有15個人會發生蟹足腫。至於男女發生的比率則是相當,有些研究則認為女性比較多,但這可能是女性比較會因為疤痕去求診的因素導致。

手術後疤痕產生的蟹足腫
手術後的疤痕。有色人種發生蟹足腫的機率比白人高。Photo Credit: Htirgan, CC BY-SA 3.0

任何形式的受傷,都可能誘發蟹足腫的生長。如果有蟹足腫體質的人,可能連長青春痘、穿耳洞、蚊子咬,甚至是打個疫苗,只要傷害到「真皮層」的層次,都有機會發生。至於發作的時間,不一定是立刻就會長出來,有時候會事隔幾個禮拜、幾個月,甚至是數年的都有。

有些研究正在討論是不是能找出特定和蟹足腫有關的基因,目前也確實發現了一些基因和長出蟹足腫有關。但可惜的是,就算找出這些基因,要到能夠解決這些問題,還有不少的路要走。

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你的家族有蟹足腫的遺傳,或者是你曾經發生過蟹足腫,那麼產生傷口後,你長出蟹足腫的機率就是比別人高。

至於哪些地方要特別擔心蟹足腫呢?目前統計上,最容易長蟹足腫的部位是:

  • 上胸
  • 後背
  • 頭部和頸部,特別是在耳朵

 

蟹足腫可以如何治療與預防?

蟹足腫一旦產生,在治療上我們會根據每個患者的需求做調整,基本上有四個大方向的目標:

  1. 改善症狀(包含痛、癢)
  2. 減少疤痕的體積
  3. 改善功能(例如讓原本難以活動的關節活動度提高)
  4. 改善外觀

 

蟹足腫常見的治療方法

目前蟹足腫常見的治療方法有好幾種,各自伴隨著相關的風險和缺點,我們整理如下:

病灶內的類固醇注射

通常效果是相對顯著的,打完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效果。但通常適合用在小範圍的傷口,因為大量注射類固醇反而會產生不必要的風險。另外要注意,有些患者可能出現起水泡、色素沈積,或者是皮膚萎縮、或者是反而變成凹疤的風險。因此施打的劑量跟方式,醫師要很仔細拿捏,也要做好醫病溝通。

 

冷凍治療

冷凍治療使用的是超低溫的液態氮,原理可能是低溫會讓蟹足腫內的微血管被凍傷、壞死,接下來病灶就會萎縮,也可能影響到纖維母細胞和膠原蛋白合成的機制。這個做法的缺點主要是疼痛,另外在某些病人身上可能發生色素缺失。

 

手術切除

長了蟹足腫,切掉不就好了嗎?這是一個方法沒錯,但手術本身也製造了一個傷口,有這種體質的人,有很大的可能會在縫合處又長出一個蟹足腫。因此這種做法,通常會在手術前後搭配類固醇治療、冷凍治療、放射治療…等方式,多管齊下,想辦法降低發生的機會。手術通常會在其他相對保守的方式無效時才會進行,但實際狀況一定要跟你的醫師好好討論。

 

放射治療

放射線治療通常會被用在「手術術後」,當手術切除掉大體積的蟹足腫後,使用放線線來照射,可以降低纖維母細胞的活性,減少膠原蛋白的過度累積,這樣即使新長出蟹足腫,也比較不會長得太大。但放射線的照射還是有風險,一定要跟醫師清楚溝通。

其他治療方式還包含肉毒桿菌注射治療,或者是其他的化學藥物注射…等,效果不一,是否適合使用,就要醫病之間完整分析優缺點以及費用,才能降低醫病之間的誤會。

 

壓迫法

如果是線性、小型的蟹足腫,可以考慮使用矽膠凝膠,或者是矽膠貼片,透過對傷口產生的壓迫,可以降低局部的血液循環,減少疤痕的養分供給,有助於減少膠原蛋白的合成,也能對傷口產生一定的保濕、防曬的效用。

當然預防重於治療,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預防蟹足腫呢?如果你是容易長蟹足腫,或增生性疤痕的朋友,就一定要看看這段。

 

蟹足腫的預防方法

在預防蟹足腫的部分,目前有幾種相對有證據的作法,一樣整理給大家。

蟹足腫的預防方式

保持傷口濕潤:濕潤的傷口環境可以加速癒合的過程,也因此降低疤痕生成,使用一些潤濕的傷口敷料,或者是使用人工皮、矽膠片…等,都是保持傷口濕潤的方式。但要注意的是,使用這些敷料前,一定要確定這是「乾淨沒有感染的傷口」,不然反而是把細菌關在裡面養喔。

避免過度牽扯傷口:在癒合的過程中,避免傷口牽引是很重要的觀念。如果反覆牽扯,就像是在告訴身體這裡有受傷喔,趕快來處理喔,反而會導致疤痕的生成。臨床上可以使用一些OK繃、繃帶這類的醫療器材,除了保護傷口以外,也可以降低過度牽引的機會。

防曬:傷口在癒合的過程中,常會發生色素沈積反應,而過度的陽光曝曬就是危險因子。因此可以使用繃帶或者是一些敷料,以及其他物理性的方式,來避免傷口照射到陽光。

按摩:如果疤痕開始增生,這時候就可以對病灶進行按摩。垂直壓迫病灶處,可以讓血液循環降低,也有機會讓疤痕軟化。基本上沒事就壓、有空就壓,每次壓個幾分鐘就行。

 

看到這,相信你對蟹足腫以及增生性疤痕已經有了挺完整的了解啦!希望這些知識能夠幫助你尋求正確的醫療協助,不要被網路上似真似假的資訊騙走啦。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還請分享給身邊需要的人,並加入我們的訂閱計劃,一起用正確知識幫助更多人喔!

 

引用文獻列表

  1. UpToDate: Keloids and hypertrophic scars
  2. Management of keloids and hypertrophic scars: current and emerging options. 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 2013; 6: 103–114.
  3. NHS: Keloid Scars
分享給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