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好朋友

腸胃炎症狀有哪些?腸胃炎飲食該注意什麼?醫師圖文解說

腸胃炎_特色圖片

腸胃炎是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的腸胃道感染疾病,無論孩童或成人,都可能會因為腸胃炎而產生各種不適的腸胃炎症狀。腸胃炎的發生率也非常高,即使是在公衛條件很好的台灣,也幾乎沒聽過哪個人一輩子都沒腸胃炎發作過。但麻煩的是,腸胃炎導致的腹痛、嘔吐、拉肚子,往往不是吃個胃藥、止吐藥或止瀉藥就會好,後續的照護和腸胃炎飲食調整也很重要。

特別是孩童的家長是最辛苦的,當自己家孩子得了腸胃炎,又吐又拉,又不知道該吃什麼的狀況下,很難不手忙腳亂。許多網路上的資訊往往過於片面甚至錯誤,如果真的照那些做法,可能治病不成,反而搞砸了身體。為了增進民眾對腸胃炎的認知,Medpartner團隊醫師彙集了各篇文獻,整理成這篇文章,希望跟大家說明關於腸胃炎是如何發生的?腸胃炎飲食要怎麼調整?以及最重要的,如何預防腸胃炎?

在正式開始之前,我們先列出幾點關於腸胃炎的重要觀念:

  1. 腸胃炎的病原體可從被污染的食物及患者飛沫來傳染疾病
  2. 腸胃炎患者要注意自己有沒有脫水的情形
  3. 腸胃炎患者不必完全禁食禁水,需依照自己的狀況來調整飲食
  4. 腹瀉症狀請不要任意服用止瀉藥物,在醫師評估後再使用

希望大家可以透過這篇文章完整搞懂腸胃炎,用正確的知識保護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喔!

 

腸胃炎是怎麼傳染的?從常見病原體談起

腸胃炎聽起來是個很單純的疾病,但實際上可能導致腸胃炎的病原體還真不少。依據病原體類型,可以分為細菌性病毒性腸胃炎。以下是常見的病原體,大家可以快速看過就好,基本上到底是哪種細菌或病毒的感染,主要是醫師要幫你擔心的。

 

細菌性腸胃炎常見病原體

可引發細菌性腸胃炎的常見病菌有沙門氏菌 (salmonella)、腸炎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仙人掌桿菌 (bacillus cereus)、霍亂弧菌 (vibrio cholerae),有時候在孩童血便的時候,也要特別懷疑沙門氏菌 (salmonella)或志賀氏菌的感染,另外 O157:H7 型大腸桿菌也可能引發嚴重的症狀。

有些細菌性腸胃炎(如沙門氏菌及或霍亂弧菌)好發於炎炎夏天,在台灣島嶼型濕熱的環境下,病菌容易在食物上滋生,更增加了食物感染的風險。

 

病毒性腸胃炎常見病原體

病毒性腸胃炎可由輪狀病毒 (rotavirus)、諾羅病毒 (norovirus)、星狀病毒 (astrovirus)或腺病毒 (adenovirus)…等引起,而病毒盛行的時間也有所差別。比方說輪狀病毒容易在夏季轉秋及冬季時盛行,而諾羅病毒則是全年都有可能引發腸胃炎。

從上面的資訊,你就可以了解為什麼腸胃炎全年都有機會發生了吧,一年四季都不能掉以輕心呢。

 

腸胃炎病原體如何感染人體?

無論是細菌還是病毒,都可透過污染的食物、水源,以及患者的飛沫嘔吐物排泄物來感染人體,並伺機入侵我們的消化道。腸胃道的機能因此受到影響後,就無法進行正常的蠕動及消化功能,因此產生腸胃道的症狀。

細菌會透過以下方式產生腸胃道的病變:

以輪狀病毒為例,病毒則會透過以下方式來引發腸胃炎:

每種病毒易感染的年齡層也有些不同,像諾羅病毒及星狀病毒,在每個年齡層都會引發腸胃炎。而輪狀病毒、腺病毒及沙波病毒,就比較容易感染 5 歲以下的嬰幼童。

 

腸胃炎症狀有哪些?什麼時候一定要去看醫生?

腸胃炎的症狀主要是以發燒,以及腸胃道的症狀表現為主。我們一樣把它區分成細菌性以及病毒性兩種來看。細菌性腸胃炎患者感染病菌後,潛伏期短則1小時內、長則一週內出現以下各種症狀:

  1. 發燒(一般可能會持續 2 到 3 天)
  2. 噁心嘔吐
  3. 腹瀉(一天內上大號超過 3 次以上),並拉出水狀、黏液狀的糞便,甚至可能出現血便
  4. 腹痛

病毒性腸胃炎患者一般在被病毒感染後的 12 小時到 5 天內會出現以下症狀:

  1. 發燒
  2. 噁心
  3. 嘔吐(諾羅病毒患者常出現的症狀)
  4. 腹痛
  5. 腹瀉(一般來說,病毒性腸胃炎比較不會出現血便或黏液狀糞便的情形)[1, 2]

其實對一般民眾而言,細菌型和病毒型腸胃炎很難區分,通常醫療人員才比較有辦法憑藉病史、理學檢查以及相關的檢驗結果,來做出判斷。民眾不必非得自己判斷是細菌還是病毒引起的,只要知道怎麼配合醫師治療,以及如何照顧就好。

腸胃炎不會有人因為肚子痛而痛死,但是卻有可能因為脫水而死。大家可別輕忽,在許多公共衛生落後的國家,腸胃炎引起腹瀉、嘔吐所造成的脫水,是真的會死人的喔!只是在台灣幾乎看不到這種事情而已。

 

脫水程度如何判斷

在以上各種腸胃炎症狀當中,最麻煩的就是腹瀉及嘔吐,如果持續不停的話,人體容易會流失過多的水分及電解質,產生脫水的症狀。依照症狀表現來區分脫水的嚴重度,大致可分輕微中度重度脫水,脫水若不及時處理的話,甚至有危及生命的風險,因此我們整理了以下的脫水程度判斷表格,提供大家參考。

在腸胃炎期間,輕微脫水是很常發生的狀況,但如果孩子有中度以上的脫水情形時,家長就一定要注意囉!除了讓大家搞懂上述的腸胃炎症狀外,底下我們也整理了一些資訊,希望大家務必學會辨識需要緊急送醫的症狀,避免掉以輕心,導致憾事發生。

 

腸胃炎何時需要緊急送醫?

一般來說,醫師會以支持性療法來治療腸胃炎,也就是對腸胃炎用「觀察」以及「症狀控制」的方式處理,而不是特別針對病毒或細菌去投與藥物,讓人體的免疫力自行戰勝疾病。但如果出現以下緊急狀況時,請務必及時就醫,以免耽誤了治療時機:

  1. 脫水症狀無法緩解
  2. 6 到 8 小時沒有尿液排出
  3. 高燒持續 2 到 3 天以上
  4. 無法忍受的腹痛
  5. 持續嘔吐的情形
  6. 有吐血或血便的症狀
  7. 數小時內無法進食及喝水的狀況
  8. 頭暈、頭重腳輕或意識不清的狀況

特別是年紀較小的孩童,可能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不適,所以身為家長,除了要有辨識上述緊急情況外,還是需要時時留意孩童食慾活動力的表現。

另外,有些病菌所分泌的毒素甚至會嚴重影響腎臟的機能(如 O157:H7 型大腸桿菌),如果出現溶血性貧血、少尿、水腫、抽筋、出血…等症狀,一定要特別注意!

 

腸胃炎如何治療?

在就醫的當下,醫師會依照腸胃炎所導致的各種不適,透過症狀治療及飲食調整來減少不適。針對各種症狀,分別有以下治療方式:

  1. 發燒:醫師會開立緩解發燒的藥物,如 acetaminophen(常見商品:普拿疼)及 NSAID 藥物(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 ibuprofen)
  2. 輕中度脫水:一般會用口服電解質水(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來補充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如果民眾第一時間發現自己脫水了,也可以到藥局購買口服電解水或相關的粉劑來沖泡並飲用。
  3. 重度脫水:藉由點滴輸液的方式來補充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
  4. 因嘔吐產生輕、中度脫水:醫師可能會考慮開立止吐藥物 ondansetron 以緩解嘔吐,避免水分及電解質進一步的流失。所以嘔吐症狀不一定要用止吐劑來治療

看到這,大家應該會注意到一件事:腸胃炎患者常會有腹瀉症狀,但醫師為什麼不一定會用止瀉劑來緩解呢?原因是貿然使用止瀉劑,可能反而會使病原體(尤其是病菌)滯留消化道內,不利於腸道排出,那就像是把病原體關在你肚子裡面養啊。所以大家拉肚子的同時,不要急著服用止瀉劑,而是要注意自己有沒有脫水的症狀喔!如果醫師判斷有需要止瀉藥,就會開給你的,請不要太擔心喔。

另外要注意的是,腸胃炎症狀(如腹瀉及嘔吐)經治療緩解後,患者體內殘留的病原體還是有機會感染其他人。通常會建議待症狀解除至少 48 小時後才恢復上班上課[6],才可降低腸胃炎傳播給別人的風險。

 

腸胃炎飲食要如何調整?如何預防腸胃炎?

腸胃炎飲食也是患者們非常關注的重點,因為除了緩解症狀外,腸胃炎患者到底能不能吃東西?到底要吃些什麼東西才好,都是常見的問題。

有不少民眾認為腸胃炎患病期間一定要禁食禁水,但這種想法不完全正確。醫療人員通常會鼓勵腸胃炎患者在身體狀況允許下,還是可以適度進食、喝水。但到底要怎麼吃喝,才能有助於身體,也不會讓症狀惡化呢?

有關腸胃炎飲食的建議,我們整理如下:

  1. 少量進食:相較於大量進食,比較不會引起嘔吐的反應。
  2. 選擇清淡、低油及低渣的食物:避開辛辣刺激、油炸的食物,減少刺激腸胃道。
  3. 避免高糖的食物及飲料:含糖量高的飲食可能會加劇腹瀉的情況。
  4. 哺乳媽媽不用中斷或調整哺乳量:對於有腹瀉、輕中度脫水症狀的嬰兒,媽媽們基本上可以正常哺乳,除非嬰兒處於嚴重脫水的狀況,這時會需要醫療院所的輸液治療,等到重度脫水治療好後,再恢復正常的哺乳。
  5. 如果有乳糖不耐症,拉肚子階段先避開乳製品的攝取。

以往在媒體上常提到,腸胃炎期間患者應選擇香蕉(Banana)、米飯(Rice)、蘋果(Apple)及吐司(Toast)這四種食物所建立的BRAT飲食以避免症狀的惡化。但有關 BRAT 飲食的文獻,其證據力有些不足,醫師不會強迫腸胃炎患者一定要選擇 BRAT 飲食[1, 3]。基本上只要不是辛辣重口味、高糖、高油的食物,多數食物是可以依據自己的狀況食用的喔!

另外有不少腸胃炎的朋友會去買運動飲料,來幫自己補足水分,但其實不一定是好作法。因為運動飲料不是只有水分跟電解質,許多運動飲料的糖分是偏高的,這種狀況反而會讓腸道內處於高滲透壓的狀況,讓腸子流失更多水份喔!重點還是評估補充的液體的滲透壓,避免高糖的攝取。

 

腸胃炎如何預防?

不管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引起的腸胃炎,都有可能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因此要有效預防病原體的入侵,最重要的還是重視個人、環境及飲食的衛生。

關於腸胃炎的預防方式,我們整理如下:

  1. 確實洗手:在戶外活動後、飯前飯後、更換尿布或是處理生鮮時,可透過內、外、夾、弓、大、立、腕的七大步驟,確實把雙手清洗乾淨。此外,在外回家後,請記得先洗手或洗澡後才接觸孩童及新生兒
  2. 蔬果食用或烹調前記得清洗:透過正確的清洗,可以減少看不見的病原體及農藥殘留,詳細方式可參考這篇文章
  3. 生鮮處理後記得清洗工具:為烹調的肉類、蔬菜等生鮮處理完畢後,記得清洗刀子及砧板。
  4. 食物加熱處理:肉類、海鮮、蛋類等食物要完全煮熟。
  5. 空間區隔:換尿布的地方盡量與廚房空間區隔開來,使用過的尿布應丟到可閉合垃圾袋裡。
  6. 消毒方式:被患者污染的床單衣物可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浸泡消毒,處理患者的嘔吐物時,記得戴上手套及口罩。詳細的漂白水消毒清理方式可以參考這篇文章[6]。
  7. 接種疫苗:出生後第 6 週的嬰兒,可以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增強對輪狀病毒的免疫能力。

看完這篇文章,身為醫療人員,我們還是要碎碎念一下,就算得到腸胃炎不一定要馬上禁食禁水,而是要看自己的身體狀況調整飲食,少量進食也是一種方式之一。此外,也要時時注意自己是不是有脫水的情形,飲用口服電解水可補充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另外家長們一定要學會辨識需要緊急就醫的症狀,並且在平日做好有效的預防,這樣才能保護自己的家人,免於腸胃炎的傷害喔!

正確的知識需要更多朋友協助推廣,請大家幫忙在左下角按個讚,並分享給身邊的親友,也希望你能參與我們的訂閱計劃,和我們一起努力,一起用正確的知識來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引用文獻列表

  1. Uptodate: Acute viral gastroenteritis in adults
  2. Uptodate: Acute viral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in resource-rich countries: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3. Uptodate: Acute viral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in resource-rich countrie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4. 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Viral gastroenteritis
  5. 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Salmonella infection
  6.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新聞稿:近日國內發生多起腹瀉群聚事件,民眾應注意個人手部衛生與飲食安全
  7.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細菌性腸胃炎
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