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會導致人們感到悲傷、對事物失去興趣,而且持續一段不短的時間。憂鬱症和單純的憂鬱不同,憂鬱是每個人都會經歷過的情緒,多數人不會持續處於難過的狀態中,但憂鬱症會影響人們的感受、思考,以及行為,產生各種心理以及身體上的問題,同時影響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
為什麼我們該關注憂鬱症呢?根據統計,憂鬱症的盛行率大約是 12%,在台灣大約是 10-15%,其中女性的發生率又比男性還高,也就是台灣有超過 200 萬人是憂鬱症的受害者。因此我們自己,或我們身邊認識的親友,都很有可能受憂鬱症所苦。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憂鬱症將是 2020 年造成人類失能疾病的第一名,所以無論是從個人、家庭、社會,甚至是世界的角度來看,我們都必須一起認真看待憂鬱症。
許多不理解憂鬱症的人,往往認為憂鬱症患者是「想太多」、「心智脆弱」、「沒有抗壓性」,甚至懷疑他們的心理與生理症狀是演出來的,但實際上完全不是如此。憂鬱症是一種真的疾病,也實際伴隨著身心的症狀,身為醫療人員,我們最擔心的,是社會對憂鬱症的標籤以及污名化,讓許多人不敢就醫或尋求幫助。其實只要正確的治療,獲得家人、親友、社會的足夠支持,多數的憂鬱症患者都可以大幅改善,甚至是完全復原喔。
今天 MedPartner 團隊的醫療人員,將透過這篇文章,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憂鬱症,一起扭轉這個世界看待憂鬱症的眼光。
憂鬱症的症狀有哪些?
憂鬱症可能出現的症狀很多,包含心理上的症狀、生理上的症狀,以及社交上的症狀。我們整理出相關的可能症狀如下,但要提醒大家的是,「並不是有以下的症狀,就代表你得了憂鬱症」,要實際診斷憂鬱症,必須要同時符合「足夠多的特徵性症狀」、「足夠長的持續時間」,「以及足夠影響個案原本功能」的條件,並且由醫師來協助判定才可以喔!
舉個例子,如果從小陪你長大的狗狗過世了,你立刻出現以下的所有症狀,那不代表你有憂鬱症,那只代表你正經歷正常的哀傷過程而已。了解疾病,但不要過度診斷自己,也是憂鬱症衛教的重點,切記切記。
憂鬱症的症狀可以很複雜、很廣泛,但最主要的核心是:感到難過、感受不到希望,並且對你原本喜歡的事情也都提不起興趣,並且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影響到你的工作、社交和家庭。
憂鬱症的心理症狀
- 持續地感到情緒低落或難過
- 感到沒有希望和無助
- 沒有自信心
- 感覺想哭
- 覺得自責、有罪惡感
- 對他人感到易怒或難以忍受
- 對事物沒有興趣、沒有動力
- 難以對事情做決定
- 在生活中無法找到有趣的事
- 感到焦慮或擔心
- 有自殺或者是自殘的意念
憂鬱症的生理症狀
憂鬱症的社交症狀
- 工作無法正常表現
- 避免和朋友聯絡或參與社交
- 對原本的興趣和嗜好無感
- 和家人相處感到困難
如果你符合越多的症狀、持續兩個禮拜以上,而且也影響到你的工作與生活時,就有可能是憂鬱症的影響,這時就應該要向專業的醫療人員求助,早期治療能得到更好的結果喔!
為什麼會得到憂鬱症?哪些人容易有憂鬱症?
目前對於導致憂鬱症的原因,還沒有被完全釐清,生理上的因素,和社會上的因素可能都會造成影響。以下我們介紹一些生理上可能的因素。
- 生理結構的影響:在影像學上可能發現憂鬱症患者大腦的結構上發生一些改變,但目前這些改變的影響還不太確定。
- 腦部的化學物質:腦中有許多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與人的快樂有關、多巴胺與人專注與衝動有關,如果這些化學物質失去平衡時,就可能導致憂鬱症。
- 賀爾蒙的影響:賀爾蒙的變化與憂鬱有關,許多產後的婦女會感到憂鬱,甚至導致產後憂鬱症。有些甲狀腺低下的患者也會心情低落,更年期前後的婦女也比較容易發生憂鬱。
- 遺傳與基因:憂鬱症有遺傳的傾向,另外醫療人員也在研究特定基因對憂鬱症的影響。
但其實多數的憂鬱症患者,通常都可以發現同時發現生理上或社會上的因素,例如有家族遺傳,再加上近期的創傷事件影響。以下說明常見的危險因子,以及容易觸發憂鬱症的原因。
憂鬱症的危險因子與觸發因子
- 人格因素:缺乏自信心、過度依賴、悲觀、對自我要求過於嚴格
- 傷害或壓力事件:遭受虐待或性侵害、失去摯愛的人、感情困擾、失業或經濟問題
- 家族因素:家族中有憂鬱症、躁鬱症,或者是酒精、藥物濫用、自殺…等問題。
- 少數性傾向或性認同:在男女同志、變性人…等族群,若是處於被壓迫、不認同的社會氛圍下,有較高的憂鬱症機率。
- 有其他精神疾病病史:例如焦慮症、暴食症,或者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 濫用酒精或藥物
- 嚴重的慢性疾病:例如癌症、中風、慢性疼痛或心臟病
如果你擔心自己是不是有憂鬱症的困擾,也可以填填看這個憂鬱症檢測量表,評估自己是否需要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
憂鬱症要如何治療?
憂鬱症在治療上,我們會希望做到早期診斷、早期介入、緩解症狀,並且預防復發。常見的治療選項有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這些治療方法彼此並不互斥,好好配合你的精神醫療團隊,包含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以及護理師、社工師…等成員,讓一整個團隊用各自的專業來幫助你吧!
藥物治療的好處是效果明顯,抗憂鬱劑的選擇也不少,大家擔心的副作用,在對藥物的研究以及使用經驗上越來越多後,也相對不用太擔心。醫師有時候會合併使用抗焦慮藥和安眠藥,在緩解焦慮,以及良好睡眠的幫助下,對憂鬱症也有很大的幫助。最重要的是,就算出現了副作用,也千萬不要自己停止用藥,或者是增加、減少藥物劑量,如果有任何用藥問題,一定要跟你的醫師好好討論喔!
心理治療上,醫師和臨床心理師能協助你調整自己的認知,以及改變對應的行為,許多像是園藝治療、音樂治療….這類的做法,也都對憂鬱有所幫助。
在治療上的選項,隨著醫療的進步,選擇已經越來越多,在此我們就不詳細一一介紹,畢竟每個人的狀況都有所不同,在完整的診斷以及醫病溝通下,相信你可以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目前憂鬱症沒有百分之百的預防方式,但以下的幾個策略,可能會對你有幫助:
- 逐步調整自己的壓力,並且強化自己的自信。透過腹式呼吸,或者是運動、散心,都是減低壓力的好方法。
- 向你的家人和朋友伸出雙手。你可能覺得自己無助、孤獨、不值得被愛,但那是憂鬱症帶給你的感受,別忘了愛你的朋友和家人,可能正關心著你,只是不知道如何開口。
-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對憂鬱症的症狀改善,以及長期的控制都有幫助。
- 長期追蹤,和你的醫療團隊和支持團體建立聯繫,就能有效預防復發。
網路上有許多資源,但來源混亂,我們推薦大家可以上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的網站,可以取得許多醫療知識、支持團體,以及醫療資源、社會資源的資訊喔。
最後,別忘了,這個社會上有憂鬱症的人很多,你絕對不是孤單一人。希望這篇文章對所有憂鬱症的病友有幫助!也請大家分享給身邊的親友,加入我們的訂閱計劃,一起用正確知識幫助更多人吧!
引用文獻列表
- UpToDate: Unipolar depression in adults: Treatment with antidepressant combinations
- UpToDate: Screening for depression in adults
- Mayo Clinic: Depressio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 NHS: Clinical Depression
- 衛生福利部心理衛生專輯:憂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