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要特別小心用手機導致腫瘤?!專家完整打臉分析1 min read

當智慧型手機問世後,手機不再只是通話、傳訊息的工具,當手機具備越來越多的功能時,現代人的生活也越來越離不開它。隨著人類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增加,長期使用手機是否會為健康帶來風險,也引起許多民眾討論與關注,這也促使了更多政府以及研究單位的學者投入,研究手機到底是否促使人類致癌?

最近我們收到不少民眾的來訊,因為看到網路媒體跟電視報導提到「使用手機會導致癌症,特別是男性要更注意」的說法感到緊張而來詢問,因此我們開始調查這則新聞怎麼來的。以下是我們找到的媒體報導,要先警告,裡面講的資訊是有錯誤的

網路媒體報導截圖-1
網路媒體報導截圖-1

不只網路媒體,電視媒體之後也發出了類似的報導。

台灣電視媒體的相關報導
台灣電視媒體的相關報導

媒體於 11/03 報導指出,美國衛生研究院( NIH )的最新研究「證實」 2G/3G 手機中使用的射頻輻射會導致雄性老鼠出現癌變,因此建議男性應採取預防措施,讓腦部、心臟與腎上腺遠離手機輻射 [4] 。這篇報導最後檢附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 )針對這項研究結果的聲明,加強可信度。但是點開 FDA 的聲明後,卻發現跟自由時報所寫的結論有落差。現在就讓我們來帶大家了解究竟自由時報在報導的研究是什麼?真正的研究結論又是什麼吧!

 

手機輻射的研究是怎麼做的?發現了什麼?

根據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 NIEHS )所發佈的新聞稿,這項研究耗資 3 千萬美元,長達十年才完成的研究,被認為是至今最全面的評估。 由美國國家毒理學計畫主持,藉由大鼠與小鼠的動物實驗來幫助釐清潛在的健康風險。實驗動物年續兩年內暴露 2G 與 3G 手機射頻輻射,每暴露十分鐘後會休息十分鐘,一天總共暴露 9 個小時 [1-2] 。

研究結果發現大量暴露 2G/3G 手機射頻輻射後,有明確證據會使雄性大鼠心臟出現惡性神經鞘瘤( schwannoma );有部分證據會使雄性大鼠腦部出現膠質瘤( glioma )與腎上腺出現嗜鉻細胞瘤( pheochromocytoma )。但在雌性大鼠、雄型與雌性小鼠則致癌證據不明確。

雖然研究指出電磁波確實對雄性大鼠有致癌的可能性,但卻不建議把此研究結果類推到人類身上,主要有幾個原因:

  1. 實驗動物暴露程度與時間遠超過大量使用手機的人
  2. 實驗動物全身都暴露在射頻輻射中,與人類使用手機時局部暴露的模式有所落差。
  3. 此份研究從十年前開始執行,以探討暴露 2G 與 3G 釋放出的射頻輻射為主,但目前大多數的手機通訊系統已經進展到 3G 與 4G ,因此研究的結果可能也與實際上的手機輻射暴露有所落差。

而此篇研究也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結果,雄性大鼠暴露手機射頻輻射後的壽命增加,科學家認為可能的原因是射頻輻射減緩了大鼠慢性腎臟疾病的嚴重程度,而這類疾病通常是老年大鼠的死因。

但為了瀏覽量而偏頗報導的媒體們,大概會直接無視這些沒辦法增加瀏覽率的內容吧。或者可能我們期待太高了,他們很可能沒去看過研究,過去的經驗看來很多都是直接抄外國內容農場再來改標題的⋯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怎麼看待這份研究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針對這份研究的聲明中,有三個重點:

  1. 同意美國國家毒理學計畫的結論,認為不應該把此份研究的結果應用到人體上 [3] 。
  2. 輻射暴露與雄性大鼠產生腫瘤之間並沒有真正的劑量反應關係,也缺乏輻射劑量與後續腫瘤發生率的關係。
  3. 因此如果需要確知手機輻射與人類致癌之間的關聯,還需要更多流行病學的研究。
  4.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持續在評估手機輻射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議題,並且認為目前尚無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暴露手機輻射會對人體產生負面的健康影響,所以也認為現今手機的安全標準足以保障大眾健康

但台灣的媒體是怎麼寫的呢?

網路媒體報導截圖-2
網路媒體報導截圖-2

所以根據美國國家毒理學計畫的研究結果,以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聲明,是無法得出媒體所寫的,「建議男性應該讓腦部、心臟以及腎上腺遠離手機」的結論的。因此刻意在報導結尾放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的聲明的自由時報,反而是自打嘴巴了。

 

該媒體同年報導的同一則新聞,結果是自相矛盾的

在整理文獻的過程中,我們意外發現某媒體在今年 2 月,也報導了這一份研究的初步結果 [5] 。標題同樣提到手機輻射讓雄性老鼠長出腫瘤,但報導的立場卻客觀許多。文中提到研究單位強調動物實驗結果不能直接類推到人體, FDA 認為動物實驗的結果不能用於推斷人類也會出現相同症狀。該篇報導的結論是手機輻射影響人類健康的證據不足,目前的手機輻射安全限制是足以保護消費者的。

網路媒體報導截圖-3
網路媒體報導截圖-3

這樣的發現讓我們不解,為什麼同一份研究,同一家媒體,在過了幾個月之後報導立場就變調了?甚至產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報導科學研究的進展給民眾作為保健參考是一件好事,然而片面報導研究結果,甚至自行產出與結果不相符的結論,反而會誤導民眾,甚至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根據業內的友人說法,現在許多媒體這種「冷飯熱炒」的報導方式並不少見,某一則報導沒有點閱的話,過一陣子重新下一個標題,把內容寫誇張一點,點閱率就來了。這如果只拿一家出來鞭並不公平,因為現在很多媒體都是這樣幹的。

 

還擔心手機致癌嗎?你可以這麼做 

雖然現在還不能證實手機輻射會對人體產生負面的影響,但如果還是擔心射頻輻射可能影響健康,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則提出了兩項建議:

  1. 使用擴音或耳機,以增加頭部與手機的距離
  2. 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

手機對健康影響的議題,未來勢必還會有更多的研究,擔心手機致癌的朋友,可以持續關心相關的報導。但通常重大研究結果公佈時,會報導的媒體絕對不只一家。報導有的完整、有的片面,建議可以多看看不同家媒體的報導,當其中出現過大的差異時,可能就是有報導不完整,或者是斷章取義的問題了。此外如果報導有附上原始資料的來源,建議有能力的話,直接點進去查證,就能更了解更貼近事實的說法。

請協助分享這則問題新聞的破解,讓之前被誤導的人有再看到正確資訊的機會。如果可能,也希望你加入我們的訂閱計劃,讓 MedPartner 團隊的各式醫療保健領域專家們,為台灣的醫療保健資訊把關,讓更多人得到正確的資訊,能夠活得更健康!

 

Reference

  1. NIEHS,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releases final reports on rat and mouse studies of radio frequency radiation like that used in 2G and 3G cell phone technologies (2018)
  2. NIEHS Cell Phone Radio Frequency Radiation Studies Fact Sheet (2018)
  3. FDA,Statement from Jeffrey Shuren, M.D., J.D., Director of the FDA’s 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 on the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s report on radiofrequency energy exposure (2018)
  4. 自由時報,美研究:手機輻射讓公鼠長腫瘤(2018)
  5. 自由時報,美國政府研究證實 手機輻射可導致老鼠癌變(2018)
分享給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