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漂白水來消毒生活中的環境,來避免傳染病,是一年四季都會有的需求。網路上有許多用漂白水消毒抗菌的資訊,但是到底應該怎麼使用漂白水才有效?漂白水該怎麼稀釋?漂白水又應該要停留多久才能有效消毒?今天 MedPartner 團隊根據相關文獻,幫你整理了正確、有效的漂白水使用方法教學,讓你更有能力對抗夏天的腸病毒和冬天的流感,甚至是2019新型冠狀病毒。
按照往例,在開始之前,先幫大家作重點整理,文章後半段也有正確將漂白水稀釋使用的流程圖給大家參考,一定要搞清楚,才能讓消毒安全又有效喔!
- 市售漂白水濃度大多是 5.25%-6.15% 的次氯酸鈉溶液,但有的產品沒有標示濃度,如果是這種沒標示濃度的狀況,使用方法就要參考產品包裝上的建議。
- 消毒使用稀釋的漂白水效果較好,因為稀釋讓 pH 值下降,殺菌效果好的次氯酸分子的濃度會較高,消毒效果較佳。
- 要殺死細菌類的病原體,漂白水濃度不用很高,基本上市售漂白水稀釋 100倍的濃度就很夠了。
- 要殺死病毒類的病原體,例如腸病毒和諾羅病毒,建議用市售漂白水稀釋 50 倍的濃度,擦拭後停留 10 分鐘,再用一般清水擦乾淨即可。如果是流感病毒,用 70-75% 酒精就可以消毒了。
- 漂白水稀釋前後都有刺激性,建議務必戴手套和口罩操作。
- 漂白水不要用熱水稀釋,不要跟酸、氨、胺類的成分混合,會產生有害物質。
漂白水消毒抗菌怎麼辦到的?先搞懂次氯酸鈉的功用!
相信大家都知道,拿稀釋漂白水來消毒抗菌,是一種很常用的消毒方法。這主要是因為漂白水成本低、容易操作使用,消毒殺菌效果也很好,所以常常用來環境消毒。舉例來說,醫院裡面地板清潔與消毒,就常常會使用稀釋的漂白水,走進醫院裡會聞到的氯味,其實大多數時候就是漂白水的味道。
為什麼漂白水能有這麼強的消毒能力呢?因為漂白水就是高濃度的次氯酸鈉(NaClO)溶液。我們在之前白因子的文章裡面有提過,次氯酸鈉其實是一種具有很強氧化能力的化學物質,溶在水裡,會分解成鈉離子(Na+)與次氯酸根離子(ClO–),
在水溶液中,ClO– 會和水反應,讓溶液變成鹼性,並且轉變為次氯酸(HClO)。有研究發現,雖然 ClO– 和 HClO 都有殺死細菌和病毒的效果,但 HClO 殺菌速度比較快,目前被認為是主要提供殺菌、消毒效果的物質。
在鹼性的次氯酸鈉水溶液中,含有 NaClO 、 HOCl 、 NaOH 這些成分。一般來說,市售漂白水算是高濃度、強鹼性的次氯酸鈉溶液,大多介於 5.25%-6.15% 之間(大約是 52500-61500 ppm),酸鹼度大約是 pH 10-12 之間。在這個條件下,只會有很微量的 HClO 的分子,主要是以 ClO– 的形式存在,消毒殺菌效果就會比較差[1,2]。
因此為了要有一定的消毒效果,實際在使用的時候,會需要稀釋漂白水,這有兩個目標:一方面要達到消毒抗菌效果,並不需要這麼濃(幾百到幾千 ppm 就可以了),另一方面,稀釋漂白水能讓次氯酸鈉溶液的 pH 值稍微下降到 8-9,越酸的溶液中 HClO 的比例就會越高,而有比較好的消毒抗菌效果。
也因為 HClO 殺菌效果比較好的緣故,次氯酸相關產品在開封後,都沒辦法放太久,相比之下,次氯酸鈉就比較穩定,可以保存比較久。
這裡也要提醒大家,千萬不要為了提高 HClO 的比例,而想在自己家裡,用漂白水和強酸混合出酸性的次氯酸溶液,這樣的混合步驟很容易因為強酸加過頭,而產生大量氯氣。曾經有清潔人員誤將漂白水和鹽酸(強酸)混合在一起,導致瞬間產生大量氯氣,讓附近的人感到不適。這種強酸鹼的操作有一定的危險性,我們不建議一般民眾自行調配喔!一般民眾請用水稀釋漂白水就可以了!
消毒小教室:細菌、病毒是怎麼被漂白水殺死的?
雖然說次氯酸鈉殺死細菌和病毒的原理,科學界還沒有研究出明確的機制,不過科學家推論,次氯酸和次氯酸鈉殺菌消毒,是利用分子本身的強氧化性,來破壞細菌和病毒體內的物質,讓它們無法發揮正常的功能。
例如,破壞細菌的電子傳遞練(可以想像成是破壞細菌體內的發電廠,讓細菌沒有能量繼續運作)、抑制蛋白質合成、讓細菌的細胞質流失、抑制細菌或病毒的 DNA 合成,甚至是破壞的 DNA 和 RNA [1,3]。
漂白水如何正確消毒?
漂白水直接被拿來使用的話,殺菌效果沒那麼好,而且也沒有必要用那麼濃,而且高濃度次氯酸鈉溶液刺激性很強,所以拿漂白水來消毒之前,要先稀釋再用。那麼,漂白水究竟該用什麼濃度才能有效殺菌呢?
一般來說通常會用水稀釋 10-100 倍,視不同的消毒需求而定。比方說,想要殺死細菌類的病原體,其實不需要很高的濃度就能達到消毒殺菌的效果,舉例來說,研究發現只要有效氯濃度(ClO– 和 HClO 濃度相加)達到 25 ppm 就可以在幾秒鐘之內殺死肺炎黴漿菌[4,5],100 ppm 可以在 5 分鐘內殺掉 >99.9% 的芽孢桿菌[6,7],500 ppm 可以在 30 秒內有效抑制念珠菌活性[8]。
而針對幾種常見的傳染性疾病的病毒,衛福部疾管署的建議是:腸病毒和諾羅病毒用稀釋的漂白水消毒,而一般流感病毒用酒精消毒就有效了[9-14]。
假設是要殺死一般流感病毒來說,因為 70-75% 酒精(95% 酒精和水以大約 3:1 稀釋)就有效了,因此沒有使用稀釋漂白水的必要,當然如果手邊只有漂白水的話,還是可以用稀釋漂白水消毒,疾管署建議將市售漂白水稀釋 100 倍(漂白水 1:清水99)來使用。
但酒精對腸病毒和諾羅病毒的消毒效果不好,如果目標是上述兩種病毒,就必須使用稀釋的漂白水來消毒喔。
所以統整來說,疾管署建議漂白水消毒的濃度是:
- 環境消毒:建議使用稀釋 100 倍的漂白水(濃度變為 0.1%),來拖地板、擦拭玩具、門把、餐桌、課桌椅和馬桶等器物表面。把市售漂白水濃度以大約 5% 來算,可以抓大約 1 匙免洗湯匙的漂白水(10 cc) + 1000 C.C 的清水的比例來稀釋。(下圖有標錯,10cc 漂白水使用 1000 C.C清水才對)
- 消毒沾染患者的糞便、嘔吐物的地方:記得戴上手套與口罩,用稀釋 10 倍的漂白水(濃度變為 0.5%)來消毒清理。把市售漂白水濃度以大約 5% 來算,可以抓大約 1 匙免洗湯匙的漂白水(10 cc) + 100 cc的清水比例來稀釋。(下圖有標錯,10 cc漂白水加 100 cc 清水才對)
而使用漂白水消毒所需要的作用時間,疾管署建議:
- 擦拭法消毒:要停留至少 10 分鐘,再用一般清水擦拭乾淨。
- 浸泡式消毒:則建議接觸時間要超過 30 分鐘,再用一般清水洗淨。
基本上,根據疾管署建議的濃度和作用時間,來使用稀釋的漂白水消毒,除了殺死腸病毒、諾羅病毒以外,基本上連細菌類的病原體也可以被處理掉喔。
特別提醒大家,雖然多數產品濃度是介於 5.25%-6.15% 之間,但實際上你買的產品濃度是多少,還是要看產品標示才知道,也有一些漂白水產品沒有標示濃度,所以實際使用時,還是要請大家依照各家產品上面寫的操作步驟來使用,才能確保有效,又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想,漂白水能這麼有效殺死細菌和病毒,那對人體有沒有危害?會不會有致癌性啊?這確實有些使用上的風險,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次氯酸鈉高濃度時刺激性強,錯誤使用可能產生致癌物
就目前的研究結果,並沒有足夠證據能說明次氯酸鈉有致癌性,只要正確操作使用還是安全無虞,不過使用次氯酸鈉,特別是高濃度的次氯酸鈉,如果使用不當,還是可能有風險,所以提醒大家,在使用次氯酸鈉時要特別注意以下的事情:
高濃度會刺激皮膚、口鼻,請戴手套與口罩來消毒
一般市售的漂白水(次氯酸鈉水溶液)濃度非常高(大約是 52,500-61,500 ppm 之間),要有消毒抗菌,如前面所說的,只要幾百到幾千 ppm 就有效了。
如果使用的漂白水濃度超過幾百 ppm 的話,就要請大家在使用操作的時候,要非常小心,所以說前面幫大家整理的疾管署建議的消毒濃度,其實還是有一點點危險性存在。這樣濃度的次氯酸鈉溶液,還是會刺激皮膚、眼睛和口鼻,甚至接觸太久還會灼傷,不小心喝進去的話,也有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甚至會讓胃部灼傷。
次氯酸鈉還有一些缺點,就是在濃度偏高的時候(>500 ppm),會腐蝕金屬,破壞有機分子,讓衣物的布料褪色。所以要再次提醒大家,漂白水使用的過程中,無論是稀釋還是消毒時,都要戴上塑膠手套,最好也戴上口罩,小心操作。
如果真的不小心被潑濺到,或是沾到,要記得把沾到的部位的衣物脫掉,再以冷水沖洗沾到的地方 10-15 分鐘就可以了,不過如果被灼傷很嚴重的話,還是要提醒大家去看醫生,讓專業醫療人員幫你處理傷口。
不要跟酸類、熱水、胺類混合,會產生有毒物質
前面說到,次氯酸鈉是氧化力很強的物質,反應性很強,所以要盡量避免所有可能跟次氯酸鈉有反應的條件或物質。
除了要避免接觸酸性物質之外,次氯酸鈉接觸到熱水,以及氨、胺、醛類物質,也會產生有害物質。以下我們根據文獻,整理出幾個漂白水的使用注意事項:
- 不要把廁所清潔用鹽酸,加進漂白水裡,大量酸性物質會使次氯酸鈉分解,產生大量刺鼻、有毒的氯氣[15-17]。
- 不要用熱水稀釋漂白水,因為次氯酸鈉在高溫下,有機會產生氯仿(2B 級致癌物)[18]。
- 不要把季銨鹽類的清潔產品,與漂白水混合,會產生揮發性的氯胺類分子,刺激呼吸道。[19]
- 不要把醛類物質,與漂白水溶液混合,可能會產生 1 級致癌物──二氯甲基醚(bis(chloromethyl) ether)[20]。
讀到這裡,你已經可以說是漂白水使用達人了!再次提醒大家,使用漂白水來消毒的過程中,要記得戴手套與口罩的防護措施。面對一年四季各種不同的病原體的侵擾,了解環境消毒怎麼做,才能保護我們和家人,降低被傳染的風險。要請大家幫忙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跟我們一起用正確知識幫助更多人吧!也希望有更多朋友加入我們的訂閱計劃,讓團隊的專家們為大家做更多事情喔!
引用文獻列表
- Block, S. S. (Ed.). (2001).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 Hoffman, P. N., Death, J. E., & Coates, D. (1981). The stability of sodium hypochlorite solutions.
- Gerba, C. P., & Rusin, P. (2001).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 of antiseptics/disinfecta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and antisepsi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healthcare facilities.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for Professional in Infection Control and Epidemiology, 187-94.
- Dychdala, G. R. (1991). Chlorine and chlorine compounds.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131-151.
- Melli, M. C., Giorgini, S., & Sertoli, A. (1986). Sensitization from contact with ethyl alcohol. Contact Dermatitis, 14(5), 315-315.
- Williams, N. D., & Russell, A. D. (1991). The effects of some hal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on Bacillus subtilis endospores. Journal of applied bacteriology, 70(5), 427-436.
- Babb, J. R., Bradley, C. R., & Ayliffe, G. A. J. (1980). Sporicidal activity of glutaraldehydes and hypochlorites and othe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sel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medical equipment.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1(1), 63-75.
- Silverman, J., Vazquez, J. A., Sobel, J. D., & Zervos, M. J. (1999). Comparative in vitro activity of antiseptics and disinfectants versus clinical isolates of Candida species. Infection Control & Hospital Epidemiology, 20(10), 676-684.
- 《預防流感,居家環境應如何清潔?》,衛福部疾病管制署,2018.02.07。
-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衛福部疾病管制署,2019.02.11。
- 《諾羅病毒Q&A》,衛福部疾病管制署,2017.01.17。
- 《現為病毒性腸胃炎好發季,請民眾注意飲食衛生、落實勤洗手》,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新聞稿,2018.01.23。
- 《環境消毒用的漂白水應如何配製呢?》,衛福部疾病管制署,2017.06.30。
- 《聽說漂白水很毒,常用來洗衣消毒易致癌,請問是真的嗎?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2017.06.09。
- Mrvos, R., Dean, B. S., & Krenzelok, E. P. (1993). Home exposures to chlorine/chloramine gas: review of 216 cases. Southern medical journal, 86(6), 654-657.
- Reisz, G. R., & Gammon, R. S. (1986). Toxic pneumonitis from mixing household cleaners. Chest, 89(1), 49-52.
- Gapany-Gapanavičius, M., Yellin, A., Almog, S., & Tirosh, M. (1982). Pneumomediastinum: a complication of chlorine exposure from mixing household cleaning agents. JAMA, 248(3), 349-350.
- Helms, C., Massanari, R., & Wenzel, R. (1987, October). Control of epidemic nosocomial legionellosis: a 5 year progress report on continuous hyperchlorination of a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In 27th Interscience Conferenc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Vol. 349, p. 158).
- Racioppi, F., Daskaleros, P. A., Besbelli, N., Borges, A., Deraemaeker, C., Magalini, S. I., … & Vlachos, P. (1994). Household bleaches based on sodium hypochlorite: review of acute toxicology and poison control center experience.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32(9), 845-861.
- Gamble, M. R. (1977). Hazard: formaldehyde and hypochlorites. Laboratory animals, 11(1), 61-61.
- Sodium hypochlorite: health effects, incident management and toxicology, 英國政府網站 GOV.UK
- Guideline for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in Healthcare Facilities, 2008,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